玩酷网

1949年,梁思成向中央提议要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中央考虑的空档有个苏联专家

1949年,梁思成向中央提议要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中央考虑的空档有个苏联专家却上门,坚决表示不同意。 在人民大会堂的选址上,当时有着两种争议,一种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五棵松附近”,另一种就是以苏联顾问团为代表的“天安门”附近。 在中央得知这一点分歧后,认为人民大会堂的选址是关系到行政中心,所以立即召开了相关会议,为人民大会堂选址。 最后因为天安门基建更为完善,从实际出发,天安门附近更为合适,再加上天安门历史悠久,更具有代表性,随后一致决定将天安门作为最后的选择。 当然,选址只是人民大会堂在选址之后还有一个大关,那就是关于人民大会堂的建设。 根据1958年8月份的中央指示,这座建筑不仅要能够容纳一万人,更是要庄严肃穆的同时还要美观,更为重要一点就是人民大会堂的使用时间要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国庆节之前完成,在国庆期间能够投入使用,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天之内,全国各地33位顶级建筑师齐聚一堂,就是要为人民大会堂做出最为合适的方案。 但是这方案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乃至第三轮都没有出现一个完全合适的方案,全盘都被否定。 直到1958年12月,周总理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张鎛灵感大发。 原本张鎛还不懂周总理什么意思,这句古诗想要解释简单,但是要放在建筑中并不是简单地事情。 周总理耐心地解释,“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海有多远。” 说着还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些线条,一改之前的生硬的平直线条,而是用弧线做一个穹顶,让原本的严肃生硬的室内更为柔和。 不得不说周总理在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人才怪不得蒋介石都忌惮。 张鎛在周总理的指导下终于将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初稿完成,最后在多次的更改后,决定要用灯去展现出繁星点点的景象。 更为巧妙地是在这些灯中还有吸声孔,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听到发言人的声音。 随后人民大会堂在多方的努力下,以及用着国产的建筑材料,成功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人民大会堂名叫万人礼堂,在毛主席参观后将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 这是我们的先辈,我们的伟人共同出力建设而成的建筑,极具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信息: 伟大的瞬间•新中国档案丨10个月,人民大会堂如何建成——2024-10-05 07:57·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