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杭州朝晖六区房东罗女士在收回托管5年的房子时,惊讶地发现中介公司打算"卷走"所有家具家电。更令人愕然的是,当初承诺"赠送"的物品,如今却变成了"可赠送"的模糊条款。 故事要从五年前说起。2019年8月1日,罗女士将自己位于朝晖六区的一套34.69平米的小户型委托给了这家中介公司托管。这套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胜在地理位置优越,一室一厅的格局也十分实用。原本五年的托管期即将于今年7月31日到期,但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协议,将托管期延长至10月28日。 就在罗女士准备收回房子之际,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她的平静。10月7日,中介公司通知她,他们将收回房内的家具家电。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罗女士心中的期待。 "当初签约时,中介明确表示家具家电会赠送给我,"罗女士回忆道,眼中闪烁着困惑和失望,"我还特意问过,他们说到期后这些东西就归我了。" 然而,当罗女士翻出合同仔细查看时,她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细节。合同中使用了"可赠送"这个模糊的词语。这三个字成了整个争议的焦点。 中介公司的业务员解释说,"可赠送"并不等同于"一定赠送"。这种解释让罗女士感到既困惑又愤怒。"如果不是一定赠送,为什么当初不说清楚?"她质问道。 随着争议的升级,中介公司的店长也介入了这场纷争。他解释说,"可赠送"是有标准的,需要经过报备,并以清单为依据。这种解释似乎在试图为公司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但在罗女士看来,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 "我是个普通人,不懂这些法律术语,"罗女士无奈地说,"我只是按照最初的承诺来理解合同。"她坚持认为,合同中原有的配置应该如实返还。 这场争议很快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人支持罗女士,认为中介公司应该信守承诺;也有人认为,合同条款才是最终的依据。争论的焦点不仅仅是几件家具的归属,更涉及到商业道德和合同精神的问题。 就在舆论愈演愈烈之际,事情出现了转机。在pressure下,中介公司最终做出了让步,同意将家具留给罗女士。这个决定虽然平息了争议,但也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场"家具争夺战"虽然以和解告终,但它揭示了房屋托管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模糊的合同条款、口头承诺与书面协议的差异,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对于罗女士来说,这场风波让她明白了签订合同时仔细审查每一个条款的重要性。"以后再也不会轻易相信口头承诺了,"她说,语气中带着些许无奈和警惕。 而对于房产中介行业来说,这次事件无疑是一记警钟。如何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能维护良好的商业信誉,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着房屋托管市场的不断发展,类似的纠纷可能还会出现。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制定更加清晰、公平的合同条款,都是需要行业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场发生在杭州朝晖六区的"家具争夺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它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最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签订任何合同时,都要仔细阅读每一个条款,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同时,作为商家,诚信经营、明确沟通也同样重要。只有双方都本着诚信和互相理解的态度,才能避免类似纠纷的发生。 让我们期待,在未来,类似的"家具争夺战"不再上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规范、更加透明的房屋托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