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

“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每年都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这在当时被人们说成是“不务正业”。 信息来源:长江网2015-06-16《我们需要向“未雨绸缪者”致敬》 2008年,汶川地震,山河破碎。然而,就在震中受灾最为惨烈之处,竟有一所学校,演绎出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逃生奇迹。 1分36秒,23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这背后没有神迹,只有一位校长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叫叶志平,桑枣中学的掌舵人。 这1分36秒,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叶志平在1953年出生在四川的一个贫困家庭。那时候,连饭都吃不上、衣服都穿不暖,想上学简直就是做梦。 但父母那句“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里。也正是因为这个简单的种子,最终让他成为了绵阳师范的一名学生。 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桑枣中学的一名教师,而后又成为了校长。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学校中学习的重要性很重要的同时,也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 1995年,叶志平接手桑枣中学时,学校的教学楼可以说是危楼。当时在修建的时候,施工队的资金欠缺,在建筑过程中并没有把好关,承重柱十分的细,楼板里居然是袋子装水泥,楼梯栏杆也不太牢固,验收都没有通过。 这栋楼,就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师生们在其中上课学习都感受不到安全。上任伊始,叶志平就将加固教学楼作为首要任务。那时候,大家都觉得重视升学率最重要,所以这事儿让人感觉像是没把学习当正事儿。 他亲自监督施工,凡事都躬身力行,只为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那栋老教学楼柱子变粗了,楼板也加固了水泥砂浆,同时,新的教学楼也建成了。 每块砖头、每根钢筋都承载着叶志平的辛勤付出。这十年,他像一个老农,默默耕耘,只为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幼苗。但是,叶志平知道,光靠加固建筑物还不够。 面对灾难,更需要高效的疏散计划。自2005年始,他便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每周来个小练,每月来个大练,每个学期有一次大模拟。2300多名师生,按照预先规划好的路线,有序撤离。 低年级同学跑得快,高年级同学跑得慢点,这样能避免楼梯口太挤。老师在楼梯转角处盯着,确保学生们不会滑倒或挤到一起。 这些在别人看来“形式主义”的演练,却引来了不少质疑。家长们对叶志平有所抱怨,指责其“不抓教学”,甚至还有人扬言要对其进行举报。在他们看来,分数才是硬道理,安全演练不过是浪费时间。 时间来到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汶川特大地震爆发。当时,叶志平正在绵阳出差。得知消息后,他着急坏了,立马往学校赶。一路上,断垣残壁,满目疮痍,他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他急忙跑回学校,一看,2300多师生都安安全全地站在操场上,他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仅仅用了1分36秒,他们就完成了这场生死逃亡。那一刻,叶志平泪流满面。 事情发生之后,有不少人都说他是不是预言家,怎么能够这么精确的预知到地震的发生。正所谓千金难买早知道,实际上这不过是大众给他的浪漫加工罢了,真正的原因十分简单,就是千百次的训练和模拟。 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这不是舞台表演,这事威胁生命的灾难。对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