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赵本山两个节目接连被砍,气的直接罢演:“以后的央视春晚,有我没她,有她没我。”说完当着哈文的面,转身推门离开。 参考信源:北京青年报 ——《哈文疑从央视辞职 曾终结赵本山连上18年春晚纪录》 相信大家曾经肯定看过赵本山的春晚小品,那些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但是赵本山缺席的这些年,春晚的舞台热闹依旧,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没了赵本山,春晚的年味儿真就淡了吗? 从1990年第一次登上春晚开始,赵本山几乎每年都会带来新的作品,也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小品,例如《卖拐》、《卖车》、《不差钱》等等。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捧腹大笑,也成为了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然而,春晚舞台看似光鲜亮丽,实则背后隐匿着巨大压力。2008年,为了配合奥运主题,赵本山的小品临时增加了十分钟的奥运素材。即便经验丰富如他,也在舞台上出现了失误。虽然很多观众并没有察觉,但赵本山下台后压力巨大,甚至忍不住痛哭。可见,即便是“小品王”,在春晚的舞台上也并非轻松自在。 时间来到2012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赵本山宣布退出春晚。对外宣称的原因是身体不适,但很快就有消息传出,赵本山并非真的生病,而是因为和当时的春晚总导演哈文发生了冲突。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按照惯例,赵本山为了节目的保密性,通常只参加最后三次彩排。然而,在2012年的第三次彩排中,他准备的两个节目都被哈文要求修改,理由是“笑点不够”。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赵本山来说,这样的评价无疑是一种否定。 而且这相当于否定了赵本山团队长达几个月的辛苦准备。更重要的是,这种否决权掌握在一个相对年轻,且并非以喜剧创作见长的导演手中,这让赵本山难以接受。一气之下,赵本山直接撂下狠话:“既然如此,今年的春晚我不参加了,以后的央视春晚有我没她,有她没我。”,然后拂袖而去,留下众人面面相觑。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本山缺席了数次春晚。虽然后来他解释与哈文并无私人恩怨,只是作品见解存在分歧,然而这无疑成了他告别春晚舞台的导火索。 赵本山究竟坚持的是什么?在一次采访里,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春晚小品的主题当为快乐,而非教育。观众辛苦了一年,需要在除夕夜得到放松和欢笑。 这番话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现在的春晚“年味”变淡了。虽然之后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小品演员和作品,但与赵本山时代相比,确实少了一些能够引发全民共鸣的“笑果”。 一些新的小品,加入了更多的社会议题和教育意义,虽然立意良好,但难免让人感觉有些沉重,失去了纯粹的娱乐性。春晚本就是一个合家欢的节目,过多的教育意味,反而冲淡了节日的轻松氛围。 一边是与时俱进,教育为先,另一边是笑点和欢乐,这究竟该如何选择。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春节晚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春晚的分量也不一样。 你会支持赵本山以欢笑为主还是支持哈文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