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

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大手一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这个故事要从1936年说起,那年的冬天,南宁的一家医院内,黄令议出生了。   他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是广西博物馆的创始人,母亲则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是广西化学纤维所的元老人物,出生在这样的高知家庭中,放在现代,那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然而,由于侵华日军的侵略,黄令议在襁褓中就开始了逃亡的生活,经历了山河破碎的绝望和流离失所的苦难,特别是在亲眼见证一个五岁小女孩被敌人的炸弹炸死后,她便立下了救亡图存、立志报国的志向。‌   战乱炮火未能磨灭黄令议对知识的渴望,成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凭借出色表现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进修半导体专业。   新中国建立之初,当时发达国家电子工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却基本上还是空白,半导体学科就更不用说了,从零开始,白手起家。   进修结束后,黄令议便回到华中工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实验室,那时候的研究条件非常简陋,既没有先进的仪器,也没有高端技术人员的指导。   在啥啥都缺的情况下,黄令议和实验室的组员,一天干14个小时,整组人三班倒,硬是用自己的韧性,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研发出了半导体二极管,拉开了中国半导体的序幕。   好不容易取得了成功,黄令议定然是要乘胜追击的,可是天不遂人愿,三年困难时期到了,粮食紧张,资金短缺,黄令议的实验室被下令叫停。   “不能停!好不容易有了成果,这个节骨眼停下我们会被卡脖子的!”黄令议冲进上级办公室大喊。   “令议啊,我也不想停,可是现在是真的没有钱了。”上级无奈回应。   黄令议犹如行尸走肉般离开办公室,脑海中回荡着自己刚开始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那时候明明都挺过来了,我真的不甘心。”黄令议蹲坐在地上,眼中饱含泪水,眼神却又异常的坚定。   黄令议并未就此放弃自己的研究,她化悲愤为动力,利用自己全部的人脉,辗转于各个企业之间,就为了得到赞助的机会。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黄令议的一位老友知晓其境遇后,无偿的拿出了部分的资金,黄令议的研究得以继续进行。   “我们做到了!”2002年8月10日,中科院计算机所的研究室内,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中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无芯可用的历史,随后,在黄令议及其团队的不懈奋斗下,“龙芯2号”、“龙芯3号”等众多国产高性能芯片陆续诞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复兴号高速列车、歼-20战斗机配备的相控阵雷达、以及北斗导航系统等尖端设施,彻底打破了对外依赖的“洋心脏”局面。   这些辉煌的成就,都归功于像黄令议这样勇敢面对挑战、不断创新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感到无比振奋和自豪。 【信息来源:桂林日报-“中国芯片之母”、桂林籍女科学家黄令仪:这一生,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