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检讨说:对主席不够尊重。毛泽东说:这不是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问题,在原则问题上,我是从来不让步的。事已至此,两位伟人之间的裂痕已是无法弥合了。 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薄一波后来回忆说:“他们发生的这些思想分歧,影响是深远的。最严重的是使毛主席产生了对少奇同志的不信任,从而埋下了发动‘十年运动’的种子。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毛主席的生活简朴至极,他的每一举动都闪耀着勤俭的光芒。他的衣物,常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餐桌上则永远是那朴素无华的四菜一汤,山珍海味对他来说,不过是浮云。他甚至连一个火柴盒都不愿轻易丢弃,他说:“这虽是小物,却蕴含了大智慧,我们应大力弘扬这种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无论生活如何改善,我们都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勤俭简朴的初心。” 经济工作的核心使命,在于不懈追求那璀璨夺目的最佳经济效益。而这份效益的源泉,无疑源自收入的最大化与支出的最小化。回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烽火岁月,毛主席以其深邃的洞察,明确提出了财政支出的节约方针:“我们应当秉持节省之道,每一分钱都需为战争、为革命事业、为我们的经济建设而精打细算。”他的话语,如同灯塔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节省每一个铜板”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号角。 到了1955年,毛主席更进一步,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升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他强调:“无论何事,皆应遵循勤俭之道,此乃节约之真谛,亦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或缺之基石。”这一理念,如同种子般深植于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生产与节约这对经济工作的双生子中,毛主席从未偏废其一,而是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形成了辩证的统一。1943年,他尖锐地指出:“若只知在开支上斤斤计较,而忽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此乃保守且片面的财政观念,实为大谬。”两年后,他又进一步阐明:“生产与节约并重,方为解决财经问题之正道。”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更是将勤俭节约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始终秉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引领国家稳步前行。 毛主席深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因为人民群众是最务实、最看重实践的。他强调,让人民群众来评判决策的正确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只要决策正确,能为人民带来实惠,人民就会从心底里拥护。虽然人民接受和理解新政策需要时间,但在实践中,他们会逐渐认识到政策的好处,从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制定工作任务时,毛主席总是强调要“合乎做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将人民利益作为判断工作的最高标准。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言行举止都要以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二是不能自说自话,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拥护为最终衡量标准。只有这样,通过人民的实践检验,决策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才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各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再谈到刘少奇,那时刘少奇已成长为重要领导人。在一次紧急转移中,他与曾国华等同志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他们急行军至沂河东岸时,已是深夜时分,大雨如注,且预定的河岸边既未见侦察人员的身影,也未寻得准备的渡船。曾国华,这位身经百战、擅长游击战尤其是夜战的指挥员,此刻也不免心生焦虑。毕竟,护送的是刘少奇这位党的重要领导人,责任重大,不容有失。 刘少奇敏锐地察觉到了曾国华的担忧,他从容不迫地安慰道:“莫急莫急,既然侦察员与渡船未至,我们不妨先寻一处隐蔽之地等候,以免被敌人察觉,招致不必要的损失。”言罢,众人便随他来到岸边一座摆渡人的茅屋中暂避风雨。然而,一个钟头过去了,大雨依旧倾盆而下,侦察员与渡船仍旧杳无音信。曾国华心中暗自揣测,或许已生变故。 曾国华火速返回向刘少奇汇报情况,并坦诚自己事先布置有所疏漏。刘少奇听后,非但未显焦急之色,反而宽慰曾国华道:“莫慌莫慌,我对此地情况尚不熟悉,具体行动还需你来定夺。”稍作停顿后,他又沉吟道:“根据你所述情况,此处乃敌人重要关口;侦察员杳无音信,渡船也未至;我等曾在类似夜晚行动,敌人定有防备;且当前正值夏收季节,敌我双方对粮食的争夺异常激烈;我等白日所经之地,不乏市镇,消息或有走漏之虞。当然,也有可能一切安好,但我们必须从最坏的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过河与否,你自行决定。不过,此地不宜久留,若不强渡,便应考虑撤回沭河东岸。” 次日夜晚,刘少奇一行再次渡过沭河,急行军至沂河东岸。这一次,他们终于顺利渡河,成功摆脱了险境。后来,曾国华得知情报:在他们首次尝试过河的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敌人竟不知从何处得知了有一支部队欲于当晚过河的消息,便在沂河西岸渡口附近设下了重重埋伏。若非刘少奇沉着冷静、判断准确,后果将不堪设想。此事传开后,刘少奇的沉着冷静与准确判断赢得了同志们的广泛赞誉与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