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定论,“十年运动”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我们必须承认十年运动是完全错误的。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十年运动的初衷还是为了人民,想让人民过得更好,不再被压迫。就像邓公说的,毛主席晚年犯了一些错误。但那失误,是探索中的失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毛主席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一刻都没有停止。他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保卫国家安全、如何赶超发达国家、如何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权利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他的成功与失误,他的光辉与瑕疵,大多与此相关。而且即使在特殊时期,但仍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最初基础和宝贵经验。 回溯往昔,随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相继爆发,毛主席同志更是屡次强调:“在推进解放区的各项事业时,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当地的人力物力,无论何地,都要有长远规划,坚决杜绝滥用与浪费的现象。”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艰苦的岁月里,毛主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身作则,带领广大军民走上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康庄大道。红军士兵们深受感动,特意为他编唱了歌谣:“毛委员带头吃野菜,艰苦作风传万代。”这歌声,如同号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旧中国遗留下的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节约成为了新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1955年,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国民经济原本落后的大国里,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绝非易事。这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时间,甚至可能是整个下半世纪的任务。”而到了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明确强调:“要使我国真正富强起来,需要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其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节约方针将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原则。”由此可见,毛主席的节约方针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历史土壤之中,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毛主席深刻指出,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人民。为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原则;我们必须甘于奉献,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我们必须敢于牺牲,因为“为了人民的事业,牺牲任何东西都是值得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是对张思德烈士的深情缅怀,更是对全体共产党人的庄严誓约。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共产党人前行的道路,指引着他们不断追求更高尚的目标。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1942年7月下旬。这一天,刘少奇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所在地——山东临沭朱范出发,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程。为了确保旅途的安全和行动的隐蔽性,刘少奇和山东分局对随行人员进行了精简,将原本的一百多人缩减为十八人。他们脱下军装,换上便衣,化装成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刘少奇更是化名老许,以生意人的身份掩人耳目。 他们的第一站是鲁南抗日游击区。为了确保这段路程的安全,山东分局决定由一一五师独立旅旅长曾国华率领一支精干部队负责护送。然而,从临沭到鲁南的途中,他们需要跨越两条大河——沭河和沂河。这两条河都是南北流向,相距约十多里。而日本鬼子在两河沿岸修建了密集的炮楼据点,形成了严密的封锁线。要想冲破这道封锁线,必须一鼓作气渡过两条大河,否则一旦被敌人夹在两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少奇与曾国华精心策划了过河的方案。他们派出精干的侦察人员前往沭河、沂河两岸侦察敌情,组织水手,安排渡船。而刘少奇一行则计划在傍晚时分秘密渡过沭河,以急行军的速度穿越两河间的狭长地带,再连夜渡过沂河,从而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夜幕降临,一切准备就绪。刘少奇一行悄无声息地渡过沭河,紧接着以最快的速度向沂河方向疾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半路上突然狂风肆虐,雷声轰鸣,紧接着倾盆大雨如注而下,将众人淋了个透湿。此时,刘少奇正饱受肠胃病的折磨,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提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反而关切地询问其他同志的安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和领袖风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