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旗手在30年代,主要利用艺术形式,如演话剧,演电影,写文章,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争取妇女解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总的来说,此时的她是一个爱国的、革命的、进步的青年。特别是从上海到延安,这是从比较安适的地方到十分艰苦的地方,更表现了她的革命性和进步性。30年代旗手所走的道路,是当时追求革命和进步的青年所共同走的道路。而在建国后,她的野心越来越大,毛主席曾直接说她有野心,看我走后,你该怎么办。事实也证明,毛主席的眼光深远。 “艰苦奋斗”这一诫勉之词,犹如警钟长鸣,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所秉持的“身治为先”的治国理政智慧,同时也彰显了毛主席这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誓将中国缔造为伟大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愿景与深沉抱负。在那个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的建国初期,艰苦奋斗不仅是摆脱困境、复苏经济、稳固政权的必由之路,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鲜明烙印。 9月8日,那是一个风冷云薄、大地静谧的日子。在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一场庄严肃穆的张思德追悼大会正在举行。来自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等单位的1000多名干部群众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同志。操场上,土台前搭起了简陋却庄重的布棚,横幅高悬,“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几个大字赫然在目。党旗鲜红,张思德的遗像挂在党旗之下,周围环绕着同志们亲手制作的花圈,每一朵都寄托着深深的哀思。 毛主席身着深灰色旧夹袄,头戴八角帽,步伐沉重地从枣园住所缓缓走出,他的面容异常凝重,每一步都似乎承载着无尽的悲痛。追悼大会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拉开序幕,全体人员肃立,高唱革命之歌。默哀之后,毛主席亲手将自己题写的花圈献在张思德的遗像前,花圈上“永垂不朽”与“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字样格外醒目。他凝视着烈士的遗容,久久不语,眼中满是对战友的怀念与敬仰。 胡德山,这位与张思德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此刻已泣不成声,他的哭声如同传染般,让在场的许多人都为之动容。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张主任详细介绍了烈士的生平事迹与牺牲经过,随后,毛主席缓步走上前台,以坚定而激动的语气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接着,他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高度评价了张思德的一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主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号召所有革命同志以张思德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面对新政权初立时的“财政经费极度拮据”这一严峻挑战,毛主席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智慧与决心。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烂摊子,加之战争余波未平,恢复生产、交通亟需巨额资金,而同时又要支撑庞大的战争开支,加之对旧政府遗留的数百万军政公教人员的全面接纳,使得人民政府的财政压力雪上加霜,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为此,党和政府双管齐下:一方面,实施宏观调控,统一财政管理,强化物资调度,确保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于中央,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则紧缩银根,清理库存,精简机构,厉行节约。可以说,正是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勤俭建国”的号召,团结一心,才使得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呈现出勃勃生机。 刘伯承是毛主席欣赏的军事专家。 刘伯承不仅在军事教育上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让他们在实战中锤炼成长,更在军事理论研究上独树一帜。他深入研究国外军史战史,探究外军军事家与理论家的思想精髓,翻译苏联军事著作,汲取国外先进军事知识的养分。作为我军现代军事翻译的先驱,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不久,便投身于军事翻译与著述工作之中。在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他翻译和校对了大量国外军事作品,据统计,其译文总量超过百万字。这对于一位大部分时间都在战争中度过,且右眼已失明的将军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成就。 王树森曾评价道:“他在主持军院的七年里,始终以身作则,亲自审定军语,校译教材、条令,言传身教,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翻译人才。从翻译原则的确定到具体教材译稿的审改,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他将翻译工作比作学术研究的“水龙头”,将教材编写视为军事学院建设的“重工业”。他常常对翻译人员说:“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们的工作就是获取‘他山之石’,目的就在于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和作战经验,提升我军的军事理论素养和现代化战争中的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