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对于林的野心。毛主席早就已经察觉。1969年10月17日,林以“加强战备,防止敌人袭击”为由,擅自发布了“林指示第一个号令”。秘书拿此急件送到主席住处,给主席看。毛主席看后对秘书说:“烧掉。”还没等秘书反应过来,主席自己拿起火柴一划,把传阅件点着烧了。接着,他又拿起传阅件的信封要烧。秘书赶紧对主席说:“主席,不能烧。您都烧了,以后查问起来,我无法交待。留下这个信封上面还有传阅件的编号,您不要烧了。”主席这才作罢。林和黄永胜等人知道了此事,慌了手脚,下令撤销了这个命令。“ 毛主席一直高瞻远瞩,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对红军进行了严格的整编,设立了政治部、党代表等机构,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这一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离不开组织和系统的支持。毛主席深知,要想让红军成为一支真正的革命队伍,就必须从节约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他要求红军战士每人只发两套军服、五块大洋,并以此为契机,对军队进行了深入的整编和教育。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也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毛主席和朱德带领红军在赣南艰苦奋战时,中央却发来了“二月来信”,要求他们分散队伍,离开革命根据地。这一指示无疑给毛主席和朱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毛主席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深知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便委婉地拒绝了中央的召唤,坚持在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他上报中央,希望抓住蒋桂战争的机会,在江西、闽西、浙西三地来个大发展。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毛主席的远见卓识,也彰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毛主席的节约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沃土之中,是对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勤俭节约著称于世,这种思想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精神的浩瀚江海。 毛主席的节约思想,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在井冈山的革命实践中茁壮成长。那颗关于节约的种子,在井冈山的艰苦环境中破土而出,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毛主席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使这颗种子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正如中国老话所说,“树挪死,人挪活”,毛主席的节约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升华,最终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原则。 毛主席最欣赏刘伯承的作战思想。 刘伯承自幼深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他刻苦好学、学而不厌,因此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根基。他熟读古代兵书,热爱历史,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从民族文化的源头吸取有益于军事人才培育的知识,将《孙子兵法》中的“战胜不复”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实战之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培育军事人才的过程中,刘伯承更是善于运用风趣形象的民族语言来表达和传授军事知识。他经常在黑板上画出形象生动的图画来解释复杂的军事理论,让学员们心领神会、印象深刻。同时,他也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要求教员们切实提高教授法和学习法,使学术内容更加切合学员今后战场的需要。他强调要及时辅导和考试测验,确保学员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刘伯承在任贤书门下苦读六年,后转入“汉西书院”深造。在书院里,他接触到了现代科学和时事常识,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他勤奋好学、才智过人,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当清廷废除科举、新式学堂成为青少年求学新出路时,刘伯承在刘华英的慷慨资助下考入开县县城的高等小学堂。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培育军事人才的过程中,刘伯承始终坚持以实际为出发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翻译和介绍了许多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和战斗条令,并结合中国红军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他强调参谋人才的重要性,翻译了《苏军司令部野外勤务教令》等著作,为红军参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他还借鉴苏联战斗条令中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红军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也为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