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高某原想在刘少奇问题上让邓公帮他,没想到邓公反而不支持他,高某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难

高某原想在刘少奇问题上让邓公帮他,没想到邓公反而不支持他,高某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难看起来。他知道,同邓公的谈判失败了。邓公接着劝高:“你对少奇有意见,可以找他本人谈,也可以向毛主席反映,甚至也可以保留意见,到时候不投他的票就是了。但不要再找别人做工作了。那样,不利于党的团结,对你本人也没有好处。”高岗若有所思。 “你找少奇同志交换过意见吗?”邓小平又问。 “他呀,我主动找过他,但他根本不肯做自我批评!”高岗撒了个谎。事实上他已经在毛主席面前谈过对刘少奇的意见了。毛主席建议他直接找刘少奇谈,并对他说:“少奇同志是个很老实的同志,他会有自我批评的,你跟他可以说得通。”可是,高岗根本不予理睬。倒是刘少奇两次主动找他交换意见,他却倒打一耙。 邓公慢条斯理地对高某说开来:“少奇同志在党内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他领导过工人运动,领导过白区的工作,参加过长征。他也搞过军队,搞过新四军,时间很短就是了。他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像反对李立三,反对王明,反对张国焘,都是旗帜鲜明地站在毛主席一边,拥护毛主席的。尤其是在延安时期,他协助毛主席工作,在七大上提出毛泽东思想。七大后,他长期主持书记处工作,是事实上的,也是公认的党的第二把手。所以说,他在党内的地位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是历史形成的。”邓公端起茶杯,呷了两口,说出他的结论:“你说的某些问题,少奇的确有他的局限性。但从总的方面看,少奇同志是好的,改变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地位,恐怕不适当。”    1912年的夏日,阳光炽热,刘少奇的二哥刘云庭踏着风尘仆仆的步伐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刘云庭对刘少奇的关爱溢于言表,他鼓励弟弟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更要广泛涉猎那些新兴的、进步的书籍,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份来自二哥的殷切期望,与刘少奇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后来的求学与革命道路上,每当刘少奇遭遇挫折与困境,刘云庭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他经济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慰藉。对于这份深厚的兄弟情谊,刘少奇铭记于心,感激不尽。探亲假满,刘云庭即将重返军营。临行前,他将自己珍藏的一套《辛亥革命始末记》赠予了刘少奇。1949年,当刘云庭离世之际,刘少奇悲痛欲绝,亲笔挥毫写下挽词:“你是我幼年学习和活动的第一个帮助者。”字字句句,饱含深情。 在山东分局逗留期间,刘少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一日,分局宣传部正热烈讨论着如何更有效地对敌宣传,一位同志灵机一动,提议将我国古代诗人的反战诗歌译成日文,以此作为武器,瓦解敌人的斗志。这时,被刘少奇派来支援的同志突然想起了之前在陇海路边小镇上的一幕:刘少奇曾深入浅出地为他们分析过一幅天主教宣传画,那番精辟的见解与独到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受益匪浅。于是,他们便将刘少奇的分析与教育理念娓娓道来,并提议将诗文与画作相结合,以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当这些宣传画被张贴到日军经常出没的地方后,果然吸引了众多日本士兵的目光。当大家兴奋地将这一情况向刘少奇汇报时,他泰然自若地微笑着说:“是的,我早已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这些宣传画不仅达到了我们的宣传目的,还巧妙地加剧了日本官兵之间的矛盾。真是一举两得啊!”刘少奇的智慧与远见,再次让众人钦佩不已。   新中国诞生之初,毛主席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勤俭建国”的宏伟方针,他坚定地指出:“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国,虽然已经站起来了,但仍旧面临着贫穷的挑战。要让中国真正富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持之以恒的勤俭精神。即便未来几十年后,勤俭的原则也绝不能丢弃。”解放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国家。 为了稳固新生的政权,迅速摆脱经济落后的困境,毛主席在经济领域力推“勤俭经营”的理念,他强调:“这不仅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针,更应是全国所有经济事业的行动指南。无论是工厂、商店,还是其他任何事业,都必须秉承勤俭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石之一。”同时,他提出了“生产与节约并重”的战略思想,号召全国人民“必须实行增产节约,双管齐下”。 而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毛主席一以贯之的思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追求。自党成立之日起,彻底解放全人类,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就成为了党肩上最神圣的使命。这一思想的形成与确立,经历了长达六年多的时间考验与实践锤炼。最初,毛主席在给张闻天的信中提及“为人民服务”时,其内涵尚未完全明确,更多是对那些“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现象的批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念逐渐丰富和完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明确提出了文艺应当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此时的“为人民服务”已经具备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深刻含义。他主张,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文艺作品,只要我们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能使其“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他强调,我们的革命是人民的革命,我们的文化也必然是人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