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千万别被误导了!当年日本根本不是什么无条件投降,他们不仅有条件,而且这条件甚至称得上“恬不知耻”…… 到了二战末期,战败的阴影已经彻底笼罩了这个岛国,但奇怪的是,虽然日本已经在军事上被压垮,天皇和军方却依然坚决不想投降,反而提出了一些荒诞的想法…… 1945年,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反攻几乎摧毁了日本的海上力量,日本本土的经济已经崩溃,粮食匮乏,民众的士气低落,战争已无力再支持下去。 但令人不解的是,政府不仅没有投降的迹象,反而还提出了所谓的“玉碎计划”,通俗点说就是让日本老百姓都为了天皇去送命,这种动漫中都难看到的剧情,却结结实实出现在了这个奇葩的国家。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日本单方面一种“宁死不屈”的情节,但这个计划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全民自杀式战斗。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战场上日本的士兵一个个被迫放下家人、放下生活,投身战斗,甚至有些人已经放弃了活下去的希望。 那时的民众,完全是被“天皇至上”的思想洗脑了,政府宣传的口号是“为了天皇和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就是这么绝对、坚定。 美国显然已经不想再拖下去了,开始考虑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于是原子弹这个“大杀器”便被搬上了历史的舞台。 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落在了广岛大地上,所有的的日本人都瞬间成了“熟人”,原子弹摧枯拉朽的力量,直接把整个地方夷为平地。 在当时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声巨响依旧惊动了全世界的人的心,谁知道这毁灭一切的大爆炸,竟还没能让日本立刻投降。 日本政府也许还在坚信,这也许不过是美国的虚张声势,他们估计也没有第二次了,但美国可不是其他国家,一点不跟你客气,才过了三天就给了日本一个明确的态度:你要是想挨,我们还有! 被选中的长崎也承受了和广岛一样的命运,两地的人民算是最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人间地狱”,也难怪现在人们都说,这两个地方是没有百年老店的。 两颗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直接让日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如果美国真的拥有第三颗、第四颗呢? 并且在苏联的强力打击下,日本的东北地区彻底沦陷,所有的战略资源也随之丧失。 此时天皇的立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日本的侵略罪行已经无法掩盖,但天皇裕仁开始倾向于接受投降,毕竟再这样硬撑下去,整个国家恐怕都要完蛋。 但天皇同样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很清楚一旦宣布投降,自己这个“天皇”就再也没有任何政治价值了,甚至有可能面临审判。 军方依然在坚持“死守”,只要有一口气在,自己就不会被打倒,于是天皇和政府内部陷入了长时间的争执。 最后他们内部提出了四个投降条件,其中有要求战犯让日本自己审判的,有日本驻外军队自行撤回的,外国军队不能占领日本,甚至还要保留天皇! 这个条件一提出,盟国立马就开会商讨,最终做出了让步:美国同意保留天皇,但要求天皇成为象征性人物,没有实权,实际的权力则交给盟军。 对美国来说,保留天皇制度并非出于对日本的“仁慈”,而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天皇制度在日本的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若彻底废除,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终于决定接受盟国的“无条件投降”,但其实他们自己已经捞了不少好了。 谁知道投降那天,日本天皇还死鸭子嘴硬,向全国人民表示,政府是为了拯救人民,才结束战争的,被打到还不了手是一点不提啊。 说实话,这段话听起来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天皇既没有直接承认“战败”,也没有明确说“投降”,他更像是在含蓄地表达,战争结束只是因为“局势不利”,而不是因为日本被彻底打败。 许多人当时听到这段讲话时,心里有点儿不爽,毕竟大家都清楚,天皇就是战争的主导者之一,他怎么不肯坦诚地承担责任呢? 关于天皇的处理,一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既然天皇在战争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他应该被严惩才对。 但美国的态度却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保留天皇制度对日本社会的重建至关重要,于是,天皇不仅被允许继续“挂名”,甚至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确保他在战后的地位得以维持。 这时候,美国的战略考量就很明显了:如果天皇制度被彻底废除,整个日本社会可能会陷入混乱,而他们在战后重建中的权力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所以,美国选择保留天皇,实际上是为了给日本民众一种“稳定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战后的新秩序。 虽然日本在战后承认了失败,天皇制度也没有被废除,但这并不代表日本的历史就此平静,随着冷战局势的变化,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逐渐恢复了经济,并且逐步积累了军事力量。 近些年来,日本国内关于是否修宪、解除军事限制的讨论频频出现,也让国际社会开始关注:这个曾经的“军事化国家”,是否会重蹈覆辙? (信息来源:人民文摘 2014年第7期——《1945年日本真是“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