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这是权威官方媒体首次,大张旗鼓地播放一位歌手的个人音乐会。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同一般的荣誉。这背后的蕴意不言而喻,这样的歌才是真正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歌,这样的歌手不仅仅是歌手,更是人民真正喜爱的艺术家。我们再来看看新华社为何要选择10月15日这天,播放刀郎的歌曲?10年前,即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有一篇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强调:“文艺作品必须以人民为导向,必须无愧于时代,为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如果作品没有人民的根,那就是无病呻吟,无根之花。”
10年之后,刀郎携一首《罗刹海市》归来,没有任何宣传,却凭借着一首歌再次封神。
“本以为刀郎已经封刀,没想到却是在磨刀。”
即便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都从来不为自己申辩,因为他对于名利看得很淡,反而是非常看重自己笔下的作品。
10年后的歌,更是多了文化韵味和文化价值。
《罗刹海市》取材自《聊斋志异》,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和现代理念结合,既有传统韵味又带着现代批判。
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仅让听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花妖》取材于一个流传于杭州地区的民间故事,融合了杭州多个历史时期的名字和地名,如钱塘、泉亭、余杭、临安等,增添了歌曲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
描述了男女双方因时空阻隔而无法相见的爱情故事。
男方住在钱塘东,女方在临安北。
歌词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感慨。
如“我是那年轮上流浪的眼泪,你仍然能闻到风中的胭脂味”,表达了女主在轮回中不停寻找男主的辛酸与执着。
《颠倒歌》通过描述一些荒诞不经的现象,讽刺了现实社会中颠倒黑白的现象和人性中的丑恶。
如“把一只鳖扔进黄色的便盆,它会自觉高贵;骑一头驴参加宫廷的舞会,它能自比王妃。”
......
不难看出刀郎的歌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官媒力挺的另一大原因是,刀郎的音乐表达出了一种文化自信。
他没有去迎合当下快餐文化的口水歌,而是回归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事实证明,沉寂了10年之后,刀郎已经完成了从歌手到人民艺术家的蜕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