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1986年,被核辐射摧残到气若游丝的邓稼先,还想最后再看一眼天安门,观赏途中他看向妻子,眼中满含期盼地问道:“你说三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邓稼先是中国核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的背后少不了他的身影。然而在无数荣誉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很少人知道的艰辛和坚持。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为了国家前途毅然放弃个人荣华的“孤胆英雄”。 上世纪五十年代,邓稼先正在美国求学,那个时候他的研究已在全球学术界享有盛誉,已经是一个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 如果他愿意,他可以留在美国,享受美国优越的科研环境与丰厚的待遇,甚至有望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然而邓稼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国。 作为一位曾在世界一流学府深造的科学家,他深知回国的条件与环境极其艰苦。 彼时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经济贫弱,科研设施匮乏,甚至连基本的计算工具计算机都没有,然而这一切都无法动摇邓稼先回国的决心。 当时美国政府为挽留这个前途光明的科学家,曾提出各种的待遇,他的导师也曾亲自劝阻,但邓稼先心中的信念坚定不移。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知识不应该仅仅服务于外国,应该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崛起的未来。 后来邓稼先和一些留学生搭乘飞机,心怀希望踏上了归国的路程,一路上,所有人都在议论:他们竟然要回去,去一个贫弱的国家,去一个没有未来的地方。 即使这样邓稼先也没有任何的动摇,只因为他心里明白祖国需要他的力量,需要更多像他一样的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切。 回国后,邓稼先的生活可以说是“隐姓埋名”。他所在的实验地是在遥远的戈壁滩上,这里环境艰难,还没有高端的设备,也没有先进的科研工具,他们只能依靠算盘进行数据计算。 这个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特别是在核技术上,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让中国步履维艰。邓稼先没有退缩,他与大家一起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断挑战技术难关。 经过多次失败和反复试验,最终邓稼先和团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为我国的核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几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核事业,无法再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自己的家庭和身体。 他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为了研究核试验失败的原因,他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冒着核辐射的危险,亲自走进试验现场。 直到1985年,邓稼先的健康状况才引起了同事的关注,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患上了直肠癌,且已是晚期。 得知自己时日无多,邓稼先的心情依然没有太多的悲伤,他只是默默地想,自己一生的努力,是否能让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尊重。他在临终时,向妻子许鹿希表达了一个心愿:想去看看天安门广场。 当汽车朝着天安门驶去的途中,邓稼先突然问妻子:“你说,三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不知道当时邓稼先妻子给出了什么样的回答,但是这个答案肯定是会记得,他的名字已经刻入了中国核事业的史册中,永远会被人民铭记,因为他为祖国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邓稼先的一生注定是传奇的一生,他没有享受过高官厚禄,但他为国家的独立与强大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青春。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看到了一个真正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他的坚守与奉献,构筑了我们今天的强大国力,也让我们有底气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迎接未来的挑战。 信息来源:新京报,2024-08-29,《锐评丨“三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