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1939年,摄影师孙明在西康省四处考察,发现很多地方的学校都建的宽大敞亮,但县政府却破烂不堪,就连衙门都只是个用石头砌起来的小平房,其实这番景象全都是拜一人所赐...... 当时孙明端着相机,用双脚丈量了西康的许多地方,也得到了不少弥足珍贵的影像,但是他逛了这么多地方,却发现不管到哪,当地政府的楼房都是非常破旧和简陋的。 照理说,一个地方的政府大楼,应该是整个县里或者市里最气派的才对,毕竟这代表着当地的脸面,要是政府大楼都寒酸得不行了, 人民还能吃上一口饱饭吗? 带着这个疑问,孙明一边工作一边观察,希望能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找出点蛛丝马迹,他发现当地人的生活也还算过得去,为什么不舍得花钱装修一下政府大楼呢。 因为有些政府大楼,都不能叫“大楼”了,实在是有点寒酸的过分,不少都是随意堆起来的小平房,有些房子因为年头太久了,甚至有点摇摇欲坠,政府的人也只是支了几根树桩撑着。 要不是当地人说,或者专程去找,甚至都很难认出这些屋子是政府大楼。 孙明猜想了许多种可能,但都没有得到证实,直到他偶然间瞥见了一间宽大敞亮的屋子,四周都是干净整洁的,他心中才有了个大概的答案,估计钱都花在这了。 西康许多地方最气派的建筑,就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学校,这里各市县的学校里,学生们脸上都挂满了笑容,每天从校门口经过,都能听到朗朗的书声从耳边传来。 一时间让人感觉,这简直就是承载无限未来和希望的建筑,在见识过西康许多所漂亮的学校后,孙明也彻底证实了这一点,这个地方政府的决策,让他觉得无比感动又敬佩。 孙明对这件事越来越上心,他越来越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决心和眼界,让一个本就不富裕的省份,把财政大头都放在了教育上。 直到又一次路过破旧的政府大楼时,孙明终于在一个县长口中得到了答案。 他问当地的县长,为什么政府大楼要比房子破烂这么多,那个县长不假思索地表示,要是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自己这种当县长的可是要被就地正法的。 孙明听完这番话后,也是感到无比震惊,后来才了解到这是当地大军阀刘文辉的命令。 不过对于这个强硬且有点不讲道理的命令,全省各地的干部们都没有过多怨言,反而全都非常乐意实施。 甚至有些县长,因为当地教育资源不足,在处理完繁忙的政府事务后,还要亲自到学校辅导孩子们学习,这一干就是好多年。 那么这刘文辉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当地的干部们都对他如此信服呢。 抛开他手中的兵力不说,他这个人也确实是比较有本事的,好多人读书的时候,都是因为考试不过留级再考,而他为了能早点上学,13岁时还硬生生把自己年龄报大了三岁,依旧被理想的学校录取了。 进入部队以后更是一路长虹,只用三年就从上尉参谋混到了旅长,之后的15年里,他的势力更是越来越大,甚至一度扩张到了14万重兵,手里还抓着81个县的地盘,和自己的“堂侄”刘湘成了四川最大的势力。 就算他当上西康委员会主任时,风采已不复当年,但是他的理念和管理方式还是让很多官员十分佩服的。 刘文辉觉得勤俭为政,倾囊兴教非常重要,只有人民变得智慧了,人才才会更多,祖国才会得到更好的建设。 就是因为教育办的好,我们祖国才会有为了家园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青年们,在当时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思想和觉悟,无疑是非常超前的。 就是因为祖国有许多像他这样的能人志士,我们才能从百般磨难中涅槃重生,甚至创造更大的辉煌,这不仅是民族团结的力量,也是思想和信念的力量。 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光明网:文摘报——刘文辉:政府房子若比学校好 县长就地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