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迈克尔·杰克逊来到广东中山体验生活,中途他去了一个家境窘迫的老奶奶家,看到老人家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杰克逊心中五味杂陈,他热情的和奶奶合影留念,临走前还拿出了2000元。 1980年代末,杰克逊来了中国,第一站香港,彼时的香港,娱乐圈大佬云集,邵逸夫做东,一场聚会,星光熠熠。 杰克逊一身定制西装,却毫无巨星架子,和一众明星谈笑风生,甚至换上道具服,摆pose合影,场面热闹非凡。 这种开朗的性格,迅速拉近了他与华人明星的距离,然而这只是序曲,真正的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的一个小乡村。 离开香港的喧嚣,杰克逊化名普通游客,只带了翻译和几个摄影师,低调地来到了中山,没有镁光灯,没有簇拥的粉丝,只有宁静的田园风光。 从繁华都市到宁静乡村,这种反差,对杰克逊来说,绝对是一次巨大的冲击,第一次见到水牛,这头庞然大物朝他走来,他吓得连连后退,脸上却带着笑容,这种新奇的体验让他兴奋不已,他穿上渔夫的衣服,在池塘边感受生活,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他主动和村民打招呼,没有距离感,就像邻家男孩一样亲切,他看到一位妇女抱着婴儿,立刻跑过去请求抱抱,妇女不认识他,却也大方地把孩子递给他。 杰克逊抱着孩子,小心翼翼地握着孩子的小手,这一幕,被他记录在日记里,他说他喜欢这里的孩子。 在一个破旧的木屋前,他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天气炎热,他向老奶奶讨水喝,老奶奶端来一瓢井水,杰克逊一饮而尽,感谢老人的善意。 他注意到老人的房子年久失修,便询问原因,老人说是寡妇,独自一人生活,儿女外出打工,无力修缮房屋,杰克逊心生怜悯,与老人合影后,悄悄在枕头下留下了一笔钱。 之后杰克逊还去了村里的小学,和孩子们玩耍,送给他们学习用品,他多次在日记中写道,他多么喜欢这里的孩子们。 他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他甚至还亲自下厨,为村民们做西餐,大家一起品尝不同国家的美食,场面温馨融洽。 他骑着自行车,和村民们一起放风筝,这些简单的游戏,让他找到了久违的童真,他听村民讲述当地的历史传说,参观古老的石头房屋,甚至穿上农民的衣服体验劳作,完全沉浸在中国乡村的文化氛围中。 为了躲避媒体,他让助手冒充自己离开,自己则继续留在村子里,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他和村民们一起逛街买菜,用简单的中文说“你好”、“谢谢”,没有一点巨星的架子,就像一个普通的外国游客,亲切而自然。 杰克逊的善举,并非一时兴起,他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资助了全球39项公益项目,以个人名义捐款超过三亿美元,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他为患病儿童设立无菌室,经常探望他们,他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捐给了慈善机构,甚至在去世后,他的遗产也继续用于慈善事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这个字的含义,在中国乡村的这段经历,只是他慈善人生的一个缩影。 他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民充满好感,他曾被问到为什么不在中国举办演唱会,他说他已经在中国的台北举办过了,他把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这种认同感,也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杰克逊的中国之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人性的洗礼,他褪去了巨星的光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感受中国乡村的淳朴和宁静,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爱。 迈克尔·杰克逊,他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永远的传奇,他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梦想,去传递爱,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信源】中山网——打卡迈克尔·杰克逊37年前造访的中山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