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2000年,浙江一对夫妻竟在桥洞底下建了一个家,夏天热冬天冷,甚至还生下了四个孩子,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十年,直到记者从附近走过才发现他们。 许金火在一个小村子里,家里和大多数农民家庭差不多,父母种地一辈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有个梦想:希望能离开农村,去城市找一份好工作。 记得小时候,他总听到村里大人说:“打工去啊,城里能赚大钱,干几年就能回来盖房子,”这些话深深地埋进了他心里,也成了他一生的动力。 于是二十出头那年,他背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去浙江的火车,刚到的那几年,生活并不好过,他做着泥水匠,每天从早到晚,都是搬砖、刮泥巴,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 虽然挣得不多,但总算能养得起自己,还能让家里寄来些钱,每天在工地上忙碌,回到破旧的出租屋里,躺下就会进入梦乡。 然而他并不满足,他渴望着改变,这时他遇到了李红——一个和他一样来自乡下的姑娘,两人一见如故,仿佛是天生一对。 没过多久他们就结婚了,妻子在街头卖小商品,也辛勤地打工,为了支持她,家里寄来的钱几乎全都留给了妻子,用来填补两个人的生活费用。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下去,生活虽然不容易,但两人从来没有抱怨过,渐渐地,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怀孕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家人就这样开始了艰难却充实的生活。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租房太贵了,当地租金让夫妻俩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挣的钱总是刚够糊口,根本没法存下什么。 于是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他注意到那座桥洞,桥下空旷、隐蔽,还可以避开烈日和风雨,想到这里,他心里涌起了一个念头:“如果能把这里弄成个家,不就省下不少房租了吗?” 这想法一出,他立刻决定去试试,妻子最初还是有些犹豫,但一想到自己和孩子们住在出租屋里,感觉心里总有些不安——空气潮湿,四处漏风。 可这时,丈夫的话让她坚定了信念:“反正是个过渡,咱们能挺过这一段,”于是两个人带着孩子们就搬到了桥洞下。 这里的确有些冷清,空气潮湿,尤其是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冬天又冷得像冰窖,可是好在有了个地方可以落脚,他也能用自己的本领把桥洞稍微改造一下。 他动起手来了,买了些木板和砖块,把空间围起来,弄了个简单的屋子,虽然这里不像正规的家那样温暖,但至少挡风遮雨,能给孩子们一个避难所。 妻子也毫不嫌弃,每天忙着打扫,把每个角落都整理得干干净净,尽管这里没有暖气,晚上睡觉还得盖着厚厚的衣服,但她从未埋怨过。 孩子们每天在桥洞附近玩耍,虽然没有自己的房间,倒也自得其乐,他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地干活,晚上回来时,孩子们都已经入睡了。 十年过去了,孩子们从蹒跚学步,到能独立做点家务,他也从年轻力壮的泥水匠,变成了一个满脸风霜的中年男人,但尽管生活艰苦,夫妻俩从未放弃过对孩子们教育的投入。 他们知道,知识才是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每当有空,妻子就会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虽然她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她一直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孩子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他也深知这一点,尽管手头紧,他依然尽量让孩子们上学,他常常告诉孩子们:“只要你们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有更好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那天一位下班的记者走过桥洞,看到了微弱的灯光,出于好奇,他走近了一探究竟。 眼前的景象让记者愣住了:虽然这里的环境简陋,但却井井有条,墙上贴着孩子们的奖状,角落里放着几本旧书,甚至可以看到一些看起来已经破旧的奖杯。 夫妻虽然穿得简朴,但脸上洋溢着一种朴实的幸福,这个意外的发现,最终通过新闻报道公之于众,大家都被他们一家的坚韧所感动,纷纷伸出援手。 有的人为孩子们筹集学费,有的人为他们找到了新的工作机会,甚至还有热心人提供了帮助,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夫妻在外界的帮助下,终于有机会离开了桥洞,开始了新的生活。 信息来源:西部文明播报 五旬老汉娶少妻,花6000在桥洞安家,蜗居10年被发现好心人齐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