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选择体面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年她的丈夫平鑫涛就是突然中风,失智并瘫痪,一直在 ICU 里插管维持生命。 那时她日日守在病榻前,看着昔日风度翩翩的丈夫如今只能靠机器维持呼吸。她深知,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方式。在那段煎熬的岁月里,她亲眼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也看清了所谓“延续”的残酷。 或许正是这段经历,让琼瑶对生命的质量有了更深的思考。她曾在访谈中说:“活着不是单纯的呼吸,而是有尊严地活着。”这位创造了无数凄美爱情故事的作家,最终选择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结局——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最后一笔。 在她签署的医疗预嘱中,琼瑶明确表示不要任何延命措施。这份文件不仅是她个人意志的彰显,更像是对整个社会的一个提问:我们究竟要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点? 有人说这是消极的选择,但我认为恰恰相反。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她依然掌握着主动权,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她笔下的故事一样,她始终坚持让角色有选择的权利,而现在,她也给了自己这份权利。 在这个普遍讳言死亡的华人社会里,琼瑶的选择无疑是一记惊雷。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死亡不应该是一个禁忌话题,体面地告别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 想起她的小说《彩霞满天》中写道:“人生没有非要如何的事,但求无愧于心。”如今,她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这句话。这让我想起一位医生朋友曾说过:临终关怀最重要的,不是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守护生命的宽度。 琼瑶的决定,为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续的时间,而在于活着的方式。她用自己的选择,为“善终”这个议题带来了新的讨论维度。 如果说她的小说教会了一代人如何谈情说爱,那么她的这个选择,则教会了我们如何优雅地面对人生的落幕。这或许就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堂课。 你们觉得,在面对生命终点时,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有尊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