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收到了一封来自烈士遗孀的信,信中,她恳求能否继续使用那栋位于吴淞路的三层楼,陈毅看后立即批准!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2015.8.16谢晋元之子眼中的父亲母亲)
1905年,谢晋元在广东蕉岭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降生了,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这没让他放弃对学习的热爱。
自幼聪慧,他对书法、棋艺都有涉猎,更对国家兴亡怀抱一份特殊的责任感,崇拜岳飞等民族英雄。
他将“精忠报国”刻在书桌上,也刻在了自己的心里,谢晋元1925年选择投身军旅,加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从此开启了充满战斗的军旅生涯。
在黄埔军校,他深受周恩来影响,革命思想在他心中萌芽,毕业后,他投身北伐战争,从排长到连长,一路拼杀,屡立战功,身上也留下了累累伤痕。
1936年,日寇入侵,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危在旦夕,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离,需要一支敢死队断后。
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谢晋元挺身而出,毅然接受了这项几乎必死的任务,他深知,作为军人,保家卫国,舍生取义责无旁贷。
1937年10月26日,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实际约400人)退入四行仓库,这座钢筋水泥建筑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堡垒。
他们用麻袋封堵门窗,留下射击孔,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四天四夜,苏州河畔战火纷飞,枪炮声震耳欲聋,四行仓库的守军以血肉之躯铸成钢铁长城。
一次次击退日军的疯狂进攻,毙敌200余人,自身伤亡仅40余人。
这场较量也让全世界目光聚焦,但西方列强选择了绥靖政策,对中国的苦难视而不见,任由日军在上海肆虐。
完成任务后,谢晋元及手下士兵不得不退到公共租界去,本以为可以得到喘息,等待他们的却是另一场“战争”。
他们被缴了械,被关在一个叫“孤军营”的地方,周围都是铁丝网,还有俄国兵在守着。
曾经的战场英雄,变成了笼中之鸟,尽管孤军营里条件差,东西少,谢晋元还是没打算放弃。
他组织士兵进行军事训练,开展文化学习,努力维持着军队的纪律和士气,他教导士兵们要坚韧不拔,要相信光明终将到来。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操场上遇刺身亡,凶手是四名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士兵,一个民族英雄,就这样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令人扼腕叹息。
谢晋元死后,孤军营的士兵们被汪伪政府抓捕,沦为日军战俘,被押往各地做苦力,曾经的“八百壮士”,散落在各地,他们的命运,如同风中飘零的落叶。
谢晋元出征前,就把怀有身孕的老婆凌维诚送回了广东老家躲一躲,凌维诚,上海出身的大小姐,为了支持丈夫,主动舍弃了舒适的生活,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农村。
在广东的十年,是凌维诚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原本是城里人,从不做家务,现在却成了种地干活的农村妇女。
她要照顾年迈的公婆,抚养四个孩子(包括丈夫哥哥的女儿),还要操持家务,生活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
她从没说过什么,心里只盼着丈夫能活着回来,一家子再聚到一起,但等来的却是丈夫的死讯。
她没有沉溺于悲痛,而是擦干眼泪,重新站了起来,她深知,自己肩负着养育孩子、照顾家庭的重任,这是丈夫的遗愿,也是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柔弱女子独自承担起这一切,其艰辛可想而知。
战争结束后,凌维诚带着孩子们回到上海,她没有忘记那些曾经与丈夫并肩作战的兄弟们,那些在四行仓库浴血奋战的孤军幸存者。
她四处奔波,为他们寻找工作,解决生活难题,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尽可能地帮助这些曾经的战友们重新融入生活。
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出任上海市长,凌维诚怀着希望,给陈毅市长写了一封信,请求政府能够帮助她和孤军营的幸存者们。
陈毅收到信后,深受感动,立即做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妥善安置谢晋元的家属和孤军幸存者,并减免了他们的房租和墓地费用。
新中国成立,给了凌维诚和孤军幸存者新的希望,他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照顾,他们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凌维诚在街头托儿所和服装店打工,辛勤劳动,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她不仅照顾自己的家人,还继续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她的善良和坚强,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