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鹏的讲话稿火遍全网,其实绝大部分说的都是没人愿意说出来的大实话。他说:做生意只能做两头了!要么做穷的、要么做富的;要么做老的、要么做小的。 这番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偏激,但细细品味,却直击当下商业本质。站在中间地带的商家,正如荒漠中的驼队,既看不见绿洲,又找不到归途。 记得去年我看到一位开了 15 年便利店的老板,他说最怕看到周围冒出各种精品小店和连锁超市。精品店靠“小而美”吸引年轻人,动辄一包薯片卖到 20 多块;大超市则用规模效应压低价格,一斤水果能比他便宜两三块。他那个夹在中间的便利店,既没有精品店的调性,又比不了大超市的价格,生意越来越难做。 这不禁让我想起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理论 - 产业链两端的利润最丰厚,中间加工环节利润最薄。但现在这条曲线似乎延伸到了每个商业领域,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商业两极分化”现象。 高端市场上,那些动辄上千元的精品咖啡店生意红火,充满“仪式感”的茶饮店门口排起长队;另一边,2 块钱的包子铺也天天座无虚席,街边的 10 元理发店更是从早忙到晚。可怜那些定位中端的餐饮店、服装店,却在两极分化中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 年龄层也是如此。我见过一位做儿童玩具的创业者,他放弃了主打性价比的策略,专门研发适合 0-3 岁婴幼儿的早教玩具。“家长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在认知发展关键期。”另一位做养老服务的企业家则说:“银发经济正在崛起,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被严重低估了。” 这种两极分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消费层级的重构。富人追求品质与身份认同,穷人在意实惠与性价比;老人关注健康养老,年轻父母重视子女教育。中间地带的需求在萎缩,商家不得不重新定位,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有趣的是,一些嗅觉敏锐的商家开始尝试“双向出击”的策略。某餐饮品牌旗下同时运营高端餐厅和平价快餐店,既不同品牌运作,又资源共享,巧妙地把控两端市场。这或许给身处中端的商家提供了一个启示:与其苦苦支撑在夹缝中,不如大胆突围,重新定义自己的市场位置。 你觉得这种商业格局的两极分化是好是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