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网:为什么现在小县城的孩子越来越学不过大城市的孩子? via饮冰:“我高中的时候,课堂上听地理老师吐槽过一句,你们现在用的教材真是太差了,关键知识点都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人家以前的教材写的满满当当,根本不用我多说你们自己就能看懂,现在我说半天也怕你们不懂。我当时就听了一耳朵,没怎么放在心上,直到我一个周末去一家破破烂烂的旧书铺子淘书,翻到了以前的高中地理课本。 打开的那一瞬,我就知道我们课堂上拿的是什么垃圾了。最简单的一个大气环流,我用的教材就给了一张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画了n多个箭头表示大气环流的方向,其余基本没几个字。而我手里的那本破破烂烂的教材,用文字大篇幅介绍大气环流的原理,几乎用了半页A4纸的篇幅,读完后那一刻真的是恍然大悟,原来这TM是大气环流啊。 同样的知识点,我也不是说我们老师讲的不清楚,而是学习最重要的是不断的记忆和重复,老师又不能时时刻刻跟在你身后帮你答疑解惑,书本上的文字越详细,你自学的能力也就越强,在和发达地区孩子比拼的时候,你不至于被人家单方面降维打击。教材的质量,是应试教育把控的最为坚硬的一道防火线,编的越详细,学生看懂的人数就越多,对优质教师的依赖性就越小,这帮穷孩子突出重围的可能性就越大。对绝大多数底层人来说,真的是可以凭借读书摆脱贫困的。 编教材这样的工作,跟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火种的意义是一样的,无论怎么赞美都不过分。几页纸,就可以让更多孩子凭借着普通人的智商和拼命的驱动力,去站到更高的台阶。让他们有摆脱体力劳动、摆脱父辈穷了一辈子的命运的机会。 可惜的是,有一个阶段教材的质量就是不怎么样,编排非常简陋,有很多没讲透的信息必须要靠教师补充,否则很难理解。对于资质一般的学生来讲,真的是锁死了继续深造的可能。他想发力都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事情到这里其实就能理解了,对于小镇孩子来说,他们除了教材和身边公立校的老师之外没有其他第二条途径解决自己不会、不懂的问题,即使有补课的机构,很多家庭也难以负担那样巨大的开销,而大城市的孩子选择就太多了,父母基本接受过高等教育,很多时候课本难题家长就可以辅导,如果落下太多知识点家长没时间教,花钱就可以去机构上一对一,只要这孩子爱学、苦学,他的胜率就是大于县城孩子的。 走到大城市以后,常常觉得这里的孩子自信得体,见多识广,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强。一开始觉得可能是人家天赋异禀,后来见得多了,才醒悟过来,哪有那么多神童啊。人和人的差距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只不过环境、资源、出身这些东西充当了太重要的角色,在今天这种背景下,后者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几乎有决定性作用。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因为它有充足的光照、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和精心的栽培。 这些年,毒教材被曝光,早就说明了一切——既得利益者就是学阀世家,渗透到了三省六部,借着减负的政策将教材进行春秋笔法简化,进而导致晦涩化,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一脸懵逼,满脑袋浆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