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删了《孟子》里的一些内容,编《孟子节文》,并规定科举考试以《孟子节文》出题,因为这事,被后世骂了几百年。 然而实际上,朱元璋颁行《孟子节文》三年后便去世,此书后来仅仅沿用了十三年,在永乐九年便因文官们的奏请,而取消了科举书目的地位。 朱元璋虽颁行《孟子节文》,但完整版的《孟子》一书从未被禁毁,民间阅读、印刷、销售和传播都未受影响。相反,《孟子节文》一书在永乐九年之后,却被文官们封杀,再也不允许流传,参与编写《孟子节文》的刘三吾等儒生被斥为“逆臣”。 朱元璋没有禁《孟子》,但朱元璋编的书却被禁了,禁得相当彻底。文人们把理学家朱熹等人对《孟子》的解释奉为圭臬,将其当做科举考试范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却把朱元璋编《孟子节选》视为文化专制。 实际上《孟子》中许多话确实有问题,儒家也从来不应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就拿朱元璋删掉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来说,这句话中就忽视了一个重要群体——官僚集团。 中国古代社会并不是由民、社稷、君组成,而是由民、社稷、官僚、君组成,官僚从来与民和社稷不是一体的,在古代帝国制度下,如果没有君主制衡官僚集团,那么剥削百姓最狠的就是官僚。 朱元璋删去这句话,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反对“民为贵”,而在于反对儒家认为的“君为轻”,意在重新定位君臣关系,强化君权,改变宋朝文官独大,掌控朝政的局面。 至于宋朝文官独大造成的恶劣局面,无需多言,其对内压榨百姓,农民起义无数;对外战争无能,导致中原王朝始终被北方游猎民族欺压,辽、金、西夏、蒙古,甚至吐蕃,轮着番的虐宋朝,最终导致中原王朝历史上第一次亡于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