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抗战时,陈锡联于狮垴山上指着阳泉城里鬼子的兵营命令:“轰鬼子的兵营!”兵营里驻有鬼子正纷纷从营房里跑出来观看,一群炮弹飞来。
正太铁路,日军侵华的生命线,华北的血管。阳泉,正太路上的心脏,吞吐着无数的军火和物资。谁掐住了阳泉,谁就掐住了日军的咽喉。
狮垴山,阳泉城外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头,俯瞰着正太铁路和阳泉城。这块石头,成了百团大战前夜的关键棋子。
1940年8月,华北大地硝烟弥漫。八路军打算聚集力量,对日军控制的交通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百团大战一触即发。
阳泉,这个正太路上的咽喉,自然成了攻击的重点。但阳泉日军也不是吃素的,第四混成旅团驻扎于此,严阵以待。要想拿下阳泉,必须先拔掉狮垴山这颗钉子。
日军第四混成旅团的旅团长片山省太郎可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主。百团大战打响前,阳泉城内的日军通讯就已被切断,和外界的联系基本中断,这老小子有点懵逼了。
如果正太路出事,阳泉得马上派兵支援。与此同时,陈锡联带着七六九团悄悄靠近了狮垴山。
抢山头,就像网络时代的抢热点,手快有,手慢无。陈锡联明白,必须赶在日军反应过来之前,抢占狮垴山,建立防御阵地。
8月21日天刚亮,七六九团一营轻装上阵,快速行军,赶在日军之前登上了狮垴山顶。战士们快速建起工事,架好机枪,准备好战斗。没多久,阳泉城里就乱成一锅粥了。
片山省太郎终于意识到,八路军这是要搞事情,赶紧派了30个鬼子兵去侦察情况,实际上也是想抢占狮垴山,但为时已晚。
这30个鬼子兵,小心翼翼地渡过半干的洮河,一步一步走向狮垴山。陈锡联在山顶上一看,心满意足地想:这下子鱼儿真的上钩了。等鬼子过河过了一半,陈锡联一声令下:“开火!”机枪、步枪、迫击炮一起开火,鬼子兵被打得乱七八糟,一个都甭想活着过河。
第一波试探性进攻失败后,片山省太郎急眼了。下午,他再次派出150名步兵和炮兵,在炮火掩护下,向狮垴山发起猛攻。这次鬼子学精了,快速渡过洮河,直扑狮垴山南坡阵地。
七六九团一营死守阵地,与日军展开激战。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陈锡联一看情况有点胶着,赶紧派三营从侧翼迂回包抄,支援一营。
两营兵力联手出击,火力全开,打得日军溃不成军,丢下上百具尸体,狼狈逃跑了。正太路上的战斗已经开打,片山省太郎更慌了。
他知道,如果狮垴山拿不下来,阳泉的日军就出不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孤注一掷,集结所有能动的兵力,对狮垴山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猛攻。
接下来几天,狮垴山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日军一次又一次地进攻,七六九团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战斗打得异常残酷,双方都杀红了眼。
日军第五次进攻,700多人,飞机大炮齐上阵,冒着倾盆大雨,疯狂进攻。七六九团一营趴在地上,用排枪和集束手榴弹顶住了日军的第一次进攻。
日军不甘心,再次发起冲锋。阵地眼看就要失守了,陈锡联拿起枪,带着机枪手往上冲,硬是把日军压了回去。
机枪哑火了,就用手枪打。团长郑国仲也带着人冲锋陷阵,硬是把日军赶下了山。
两天两夜,双方激战了数十个回合,但狮垴山阵地依然稳如泰山。日军损失惨重,但依然没有放弃。
第三天,日军又集结了1000多人,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炮弹把阵地炸了个遍,不少战士被埋在了土里。雨水混着泥土,每个人都成了泥人。
陈锡联从泥水里爬出来,大声吼道:“顶住!人在阵地在!”战士们利用弹坑做掩体,继续射击。弹坑里灌满了水,他们就趴在水里继续打。
下午,狡猾的日军偷偷摸上了一营的山腰阵地,企图切断一营与后方的联系,然后一口吃掉整个山头。
郑国仲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二营增援。三个排分三路向山腰阵地移动。一个排绕到日军后方,其他两个排与日军正面交火。迂回的排与一营的机枪手汇合,从背后猛烈射击,成功将日军包围。
五天五夜,狮垴山阻击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场战斗,七六九团虽然伤亡惨重,但成功地阻止了阳泉日军对正太路的增援,为百团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狮垴山阻击战的胜利,绝非偶然。合理的战略安排、勇敢的战斗态度和灵活的战术运用,这些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经常会记住那些大的战役,那些英雄的名字。那些小战斗和无名英雄,我们也应该记得。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