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僧人护林 花草树木在大自然整体生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和佛教也一直白杨被用来

僧人护林 花草树木在大自然整体生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和佛教也一直白杨被用来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创立之初并没有寺院,佛陀带领着弟子们沿途行化,森林成为出家人的栖息场所。 僧侣们早晨从山林走到村落,或托钵乞食,或游行说法,晚上又回到山林,在树下禅观冥思,精勤修道。 后来佛陀带领弟子们到灵鹫山的茂林翠竹中修习,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亲率大臣赶往灵鹫山,向佛陀请法,并在迦兰陀竹林营建精舍,供养佛陀,使僧团能长期安住和弘法,佛教才开始有了寺院。 过去印度的僧众,大多住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里,所以僧众居住的地方,即以“兰若”称之。兰若,梵云阿兰若,是指无诤的闲静处。《释氏要览》卷一里叙述《宝云经》曾云:“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智度论》云:“远离处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也就是靠近村庄不远,有花草树木、清净流水的地方。 佛陀非常肯定山林生活的意义,因为树林能帮助修道者达到身心的宁静,易于耕植智慧的种子,所以体验森林生活,对修道者智慧的显现和开展有很大的助益。 中国则多以“丛林”称寺院。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如《大智度论》卷三记载,僧众和合居住于一处,犹如大树聚集的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说众僧是胜智的丛林:根据《禅林宝训音义》的说法,“丛林”二字是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意,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一般又以芳香的粉植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的清静森林,所以又称栴檀林。另外,(大乘义章》春十三记载,,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所以又称功德丛林。《中泗州(今安峰本禅师语录·东语西话》云,“世称丛林者,盖取喻于草木也,法道之人谋划在沙患,造福百 所寄,材器之所从出焉。” 佛陀说:“依雪山上,有大高广之树,五事长大,一、根不移动:二、皮极厚大,三、枝节远前,四、靡所不覆:五、叶极茂盛。”意思是善知识如山,有广大茂密的树林可庇荫我们成长。因此,古来在森林中也孕育了无数的高僧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