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总是元帅,却一生没拿过元帅工资,去世前:最珍贵的是屋子里面的毛主席像,虽然朱老总被授予了元帅,但是,他却从来都没有领过元帅的工资。
1886年,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佃农家庭。贫寒的生活,让他很早就学会挑水、打柴,挨过饿,也挨过地主的辱骂。他暗自发誓,总有一天要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命运。
1909年,他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启了从军生涯。同年,他加入同盟会,跟随孙中山的革命号召,投身辛亥革命。此后,他在护国战争和反袁斗争中表现出色,逐步崭露头角。
1922年,怀着对革命真理的渴望,朱德远赴德国。彼时的欧洲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扎根。朱德在柏林与周恩来相识,二人惺惺相惜。他认真阅读马列著作,在革命思潮中找到方向。1922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他的军旅生涯注入了全新动力。
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打破了中国的黑暗,朱德参与策划并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起义失败后,他率余部转战赣粤湘边境,坚持游击战斗。几个月后,朱德发动湘南起义,率部转入井冈山,与毛泽东成功会师。
井冈山时期,朱德展现了他稳健的军事才华。他与毛泽东提出了“十六字诀”游击战法,并在五斗江、龙源口等战役中大获全胜。毛泽东称赞朱德:“善于领兵,既勇且智。”
这段时间的并肩作战,不仅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更形成了日后朱毛合作的坚实基础。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踏上了漫长的长征之路。朱德作为红军总司令,不仅要指挥部队突破重重围追堵截,还要稳定军心,克服内部的分歧与困境。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握军事指挥权。朱德全力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二人默契配合。在草地和雪山之间,他时常与战士同甘共苦,用实际行动鼓舞士气。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这是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朱德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他站在队伍前,用嘶哑的嗓音高喊:“胜利属于我们!”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他提出“依托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平型关大捷后,他亲自指挥八路军展开晋东南战役,重创日军,打破了敌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行山深处,朱德一边指挥军事斗争,一边推动军垦屯田政策。他带领战士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的旱地上长出了丰硕的果实。“生产能救命,种地能打仗!”朱德坚定地说。
日军“扫荡”时,朱德曾深入前线,亲自勘察地形,与战士们一起制定反击计划。他的果敢与坚持,令战士们无比钦佩。
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内战爆发。朱德与毛泽东一同指挥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主持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为维护新中国的安全贡献力量。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却始终保持清醒:“战斗还没结束,我们还需努力。”
1955年,朱德被授予元帅军衔。他的名字响彻祖国大地,但他却拒绝领取元帅工资。他对家人说:“我本是农民出身,能有饭吃就行,不要搞特殊化。”
1976年,朱德病重。他清贫的家中,陈设依然简朴。墙上,毛主席像庄严地挂着。 临终前,他低声对家人说:“最珍贵的是这张像,它见证了我们的初心。” 他走后,人们整理遗物,发现他的储蓄簿上几乎没有积蓄。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也是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典范。
朱老总的一生,横跨中国革命的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他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奠基者之一,更是忠于信仰、清正廉洁的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头衔与地位,而在于信念与行动。朱老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