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5年的湘西战场上,枪炮声已然平息。一场悼念仪式在一片沉痛中进行。突然,部队

1935年的湘西战场上,枪炮声已然平息。一场悼念仪式在一片沉痛中进行。突然,部队门口传来杂乱脚步声。人群侧目,手持缴获武器的晏福生大步而入。“革命还没成功,阎王老子不收我!”他大声道,逗得满场大笑。而这,仅是他传奇一生的开端。

1904年,晏福生出生在湖南醴陵一个贫苦家庭。日子难熬,他年少时便开始做长工,帮补家用。十七岁,他离开家乡,投身安源煤矿。安源的黑夜像他的生活,沉闷无光,但也是这里,他听到了革命的召唤。

1923年,毛泽东、李立三等人在安源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路矿工人俱乐部。晏福生加入其中,迅速成长为工人纠察队队长。他常带领矿工与资本家谈判,面对气势汹汹的工头也不曾退缩。矿工们说:“晏国金(他的原名)这小伙子,有骨气。”

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深入工人群众,参与武装斗争。两年后,他参加醴陵暴动,正式进入红军。带着赤诚,他走上了漫长而危险的革命道路。

1934年,红六军团展开西征。此时的晏福生已是四十九团政委。他带领部队冲锋陷阵,在湘西的崇山峻岭间与敌人周旋。那年春天,陈家寨战斗打响,敌我双方短兵相接。

晏福生发现敌军主力正在西侧逃窜,他几乎没犹豫,带着警卫员追了上去。战斗结束后,部队清点人数,却不见政委的身影。有人回忆起他最后的方向,不禁哽咽:“怕是没能回来。”

追悼会在焦灼和悲痛中进行。部队长官肃穆起立:“全体默哀三分钟,悼念晏政委。”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只见晏福生和警卫员扛着缴获的武器,押着几名俘虏,一脸风尘地走进会场。他环顾四周,听完事情经过,笑着说道:“革命还没成功,阎王老子不忍心收我!”

1936年,红二、六军团北上抗敌,晏福生任十六师政委。罗家堡战斗中,敌军调集重兵围攻,战况危急。他指挥部队从侧翼突破,掩护主力转移。不料,敌机轰炸覆盖战场,炸弹在他身旁爆炸。 右臂重伤,血流不止。他咬牙忍痛,把密电码本交给警卫员,纵身跳下山坡,滚入一片枯草中。

敌人以为他已死,战友也悲痛欲绝。那一夜,王震召开全军干部大会,带领众人向“牺牲的晏福生”默哀三分钟。几天后,他的战友萧克意外收到电报:“晏福生尚在人世,请派人接应。”

萧克惊喜万分,派人将他接到军部。再见到这位独臂战友,萧克拍着他的肩膀,哽咽地说:“命大啊!”

失去右臂的晏福生没有退缩。他在南泥湾担任三五九旅政委,带领全旅开展大生产运动。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晏福生提出:“战士们不光能打仗,还能开荒种地。”

战士们开始种地开荒,可荒地上满是乱草枯藤,难以下镰。晏福生站出来,亲自用一只手设计了一种“小锄头”,带头干活。战士们效仿,劳动效率大大提高。那片锄头,后来被称作“晏氏锄头”。

为了增加劳力,晏福生劝说自己的警卫员和妻子也加入劳动。他解释:“现在没有枪声,开荒就是我们的战斗。”他的坚持感染了全旅。那一年,三五九旅的粮食产量名列全边区第一。 毛泽东在大会上为他题词:“坚持执行屯田政策。”这是对晏福生的最高肯定。

解放战争中,晏福生转战东北,参与辽沈战役和黑山阻击战。战斗中,他依旧保持冷静沉着的作风,不因断臂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经常带领战士们夜袭敌营,以灵活的战术为部队赢得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晏福生转入地方建设。他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湘西百姓至今记得这位“一只手也要干事”的将军。

1978年,他被平反,重新投身党和国家的工作。1984年,他在广州与世长辞,享年80岁。

晏福生的一生,是中国革命的真实写照。他经历战争的血火,也走过和平的耕耘。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坚持,什么是信仰。两次“牺牲”,两次归来。他的生命,在人民的记忆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