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当时的中国,百业待兴,人民期待着国家能够走出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思想僵化的倾向,一些人将毛泽东思想简单化、绝对化。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将活生生的思想变成了僵硬的教条。 1976年10月,华国锋正式就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华国锋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方针。这个方针于1977年2月7日,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通过《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正式公布。 "两个凡是"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面上看是为了维护毛泽东的权威,实际上却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这种做法将毛泽东思想教条化,使其丧失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 在"两个凡是"的影响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不敢创新、不敢改革的现象。干部群众在工作中往往把是否符合毛主席语录作为唯一标准,而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也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厂里的工人不敢改进生产工艺,农村里的农民不敢尝试新的种植方法,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不敢提出新的观点。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突破,人民群众渴望改变现状。然而"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使得许多改革措施难以推行。 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逐渐酝酿。这场讨论不仅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更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篇文章公开提出要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文章发表后,邓小平立即表示支持,并指出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得到了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的积极响应,为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指明了方向。 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参与起草了这篇重要文章,为打破"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各地高校的知识分子纷纷加入讨论,他们通过开座谈会、写文章等方式,表达对实践标准的支持。这些讨论活动,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 在基层,许多干部也开始反思过去的工作方式。他们发现,一味照搬毛主席语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农村的生产队长们开始大胆尝试,有的地方实行了"包产到户"。工厂的工人们也开始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逐渐发展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普通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其中,表达对改革的期待。 在北京,中南海,中央工作会议正在进行。与会同志们展开热烈讨论,最终形成共识: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必须打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束缚,克服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
在农村,农民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探索新的生产方式。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城市里,一些企业开始尝试扩大经营自主权。工人们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科技界也迎来了春天,许多被压制的科研项目重新启动。科学工作者不再受制于条条框框,开始大胆探索创新。 教育战线同样发生巨大变化,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千千万万的年轻人重新获得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让中国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人们开始用实践的标准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农村到城市,从工厂到学校,思想解放运动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农民种地有了自主权,工人干活有了积极性,教师教学有了创造性。 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正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 "两个凡是"的突破,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