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回忆道:我生下来没多久,妈妈李敏把我的照片寄给外公,外公看到我的照片特别高兴,我嘴唇下面的痣和外公的一模一样,外公给我妈妈回信说,把我的名字“东”给她,我一生喜欢梅花,喜欢梅花的钢柔,耐寒,坚强,这个小娇娃娃,就叫东梅吧!
孔东梅的名字并不普通。她生下来没多久,母亲李敏便将她的照片寄给了远在湖南的外公毛泽东。毛泽东看到照片后特别高兴,尤其是那颗嘴唇下的痣,竟与他自己的一模一样。
这种微小的相似,成了毛泽东与小外孙女之间难以割舍的连接。于是,毛泽东给李敏回信,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把我的名字‘东’给她。”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传递,更是家族精神的承接。
“东梅”——这个名字的寓意深刻。毛泽东热爱梅花,他曾称梅花是“刚柔并济,耐寒坚强”的象征。孔东梅的名字,背负着外公的期望,承载着梅花般坚韧的生命力。
孔东梅从小便深知,自己不仅仅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她还肩负着历史的重担。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李敏不断将毛泽东的家风传授给她。
李敏从未掩饰毛泽东对她的影响,也一直鼓励孔东梅继承外公的精神和家族的责任感。孔东梅的童年,虽然没有外公的亲自抚养,但她每一次听到毛泽东的事迹,每一次看着外公的照片,她就能感受到那个伟大人物的力量。
1996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孔东梅没有选择回归毛泽东家族的历史,而是走上了职场道路。她参与了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组建,凭借聪慧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迅速在职场中崭露头角。
似乎,孔东梅的人生早已规划好了——作为一名职场女性,做出自己的事业成就。
然而,命运从未放过她的选择。1999年,她决定远赴美国,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硕士学位。孔东梅本以为,自己能够在国外安静地完成学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可没想到,她又开始了与毛泽东文化的“再一次邂逅”。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孔东梅接触到了更多的世界历史和文化,她的视野被彻底打开。这段留学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历史和毛泽东的故事在世界舞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一认识,成了她日后投身文化传播的起点。
2001年,孔东梅回国后,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这个名字象征着她对毛泽东家族文化的深刻敬意,也标志着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文化与历史的传播。
东润菊香书屋的创办,标志着孔东梅从一个职场精英转型为文化传播者。从此,她开始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毛泽东及其家族的历史。她用自己在美国所学的传播技巧,将毛泽东的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孔东梅不仅关注毛泽东的革命历史,更深入挖掘毛泽东的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她认为,毛泽东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在家庭中的形象同样鲜明。
为此,她开展了许多关于毛泽东的历史研究与出版项目。
2003年12月,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孔东梅策划并举办了《领袖家风》展览。这个展览展示了毛泽东生活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吸引了大量观众。
展览在北京举行后,还在福建和浙江等地巡展。孔东梅通过这些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毛泽东的家风,理解毛泽东的个性。
同年,孔东梅还与湖南卫视共同制作了一个6集系列片,讲述毛泽东的足迹。这是孔东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公众展示毛泽东的生平和事迹。通过这部纪录片,孔东梅让更多人看到了毛泽东的另一面,也让外界对毛家产生了新的理解。
在这些文化活动和研究成果的背后,孔东梅一直深藏一个秘密。虽然她从小知道自己是毛泽东的外孙女,但她从未公开过这个身份。
直到2003年,她在自己的书《翻开我家老影集》中首次公开了这一身份。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孔东梅从一个文化研究者转变为公众人物。她的身份不再仅仅是毛泽东的外孙女,而是毛泽东家族历史的传承者和发声者。书中,孔东梅分享了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对毛泽东的理解。她的文字平实、真挚,但也充满着对外公深深的敬意。
在书中,孔东梅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了解毛泽东的伟大事迹。她回忆起小时候,母亲常常会给她讲毛泽东的一些历史故事,并且教导她要继承外公的坚韧与责任感。正是这些故事,塑造了她日后投身文化传播的决心。
尽管孔东梅在文化传播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她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05年,孔东梅出版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书中回忆了外婆贺子珍的经历,并对毛家历史做了深入探讨。
然而,这本书的发行遇到了阻力。原定的发行商毁约,导致书籍无法顺利出版,这对孔东梅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面对这一挫折,孔东梅没有退缩。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推动毛泽东家族文化的传播。她通过其他渠道将书籍推向市场,并在之后的几年里,继续出版了更多与毛泽东相关的书籍。
2009年,孔东梅出版的《毛主席箴言》一书大获成功,在短短一个月内销量接近20万册。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胜利,更是毛泽东文化的又一次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