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2017年,袁克勤教授回母校举办演讲,谁料他竟公开对学生洗脑,宣称日本当年侵略不是没有罪,随即政府立马对其进行调查,竟查到他的另一个身份。 袁克勤出生在东北,这片土地曾饱受日本侵略的蹂躏,从小他的父母就灌输给他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为国为民,讲述真实的过去。 少年时的袁克勤,对历史充满了兴趣,尤其是中日关系这一复杂课题,高中时,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历史学家,用自己的笔还原历史真相。 然而命运却在他前往日本留学后悄然改变,当时袁克勤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日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初到日本时,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的论文方向以揭示侵华战争中的暴行为主,教授们对他的学术能力赞赏有加,但同时也留意到他性格中的孤僻和情感上的脆弱。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邀请参加了一个研讨会,起初袁克勤对这个组织充满戒备,因为与会者大多是右翼历史学者,他们极力为日本的战争行为辩护。 然而在几次会议后,他渐渐被一种错综复杂的逻辑牵引,认为“为理解而非对立”或许是一条更宽广的道路,他开始接受“日本也是战争受害者”的观点,甚至为此在学术圈辩护。 然而这并非仅仅是学术观念的转变,国安部门在事后的调查显示,袁克勤当时的学术研究经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这个基金会。 而这个基金会的背后,与日本政府和情报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被深度接触后的三年里,袁克勤几乎与家人断绝了联系。 据他的父母回忆,那段时间,信件无回,电话不通,后来国安人员的调查显示,袁克勤很可能在这三年中接受了间谍训练,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甚至主动提出要为基金会提供帮助。 随后他完成博士学位,顺利成为日本某大学的教授,他利用这个平台,不断招募和培养具有亲日倾向的学生,与此同时,他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开始频繁往返中日两国,并借此机会接触了大量中国的学术资料。 在一次闭门会议中,袁克勤发表了一篇论文,主张通过“文化入侵”逐步改变中国民众对日本历史的认知,这一策略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 随后他开始在中国各地的大学展开巡回演讲,他的演讲内容颠覆常规,主张“中日和解必须建立在理解双方痛苦的基础上”,而这种“理解”却更多地倾向于美化日本的战争行为。 吉林大学的那场演讲是他间谍生涯的转折点,他大谈“日本在战争中也是受害者”,甚至对南京大屠杀的规模提出质疑。 这一观点引发了中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对,一些爱国学者当场质问他:“您是否忘记了自己祖国曾经的苦难?”但他并未因此收敛,反而更加积极地传播他的观点。 这引起了安全部门的注意,随即开始对他进行监视,竟发现他利用在学术圈的影响力,不仅窃取了中国大量关于抗战的研究资料,还将其提供给日本右翼团体,帮助他们在国际社会中为侵略行为辩护。 更为严重的是,袁克勤甚至参与了对中国军事机密的窃取,通过他的身份掩护,他多次进入中国重要的研究机构和档案馆,搜集了大量敏感资料。 这些资料被他以学术交流为借口,传递给了日本的情报机构,后来袁克勤的母亲去世,他回国为母亲办理葬礼时,被我国的军队抓捕。 他的间谍罪行被一一揭发,他在审讯中供认不讳,坦言自己“只是想成为学术圈的顶尖人物”,却一步步被日本情报机构操控,最终走上了卖国的道路。 案件公开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难以相信,这样一位曾被视为学术楷模的人,竟会背叛自己的祖国。 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袁教授的演讲确实让我们对历史产生过疑问,” 袁克勤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国家利益,也深深刺痛了曾信任他的学生和同事。 最终他因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的案件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警示意义的一例,不仅揭示了间谍活动的隐秘运作方式,也让学术界开始反思。 如何在开放的研究环境中,守住学术和国家安全的底线,后人提起袁克勤这个名字,既愤怒又惋惜,他曾经的才华和成就本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 但他却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成为了文化入侵和间谍活动的工具,这件事情提醒着每一个人:学术研究需要开放的视野,但绝不能失去对国家和历史的敬畏。 (信息来源:北晚在线《外交部:袁克勤为日方从事间谍活动被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