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明明是个失败的宴会,为什么却能进中学课本? 因为鸿门宴证明了秦代人民受教育程度相当的高,所以在鸿门宴上,樊哙能说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成语,还说出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名人名言。 话说刘邦进了关中(秦故地)之后,琢磨着想霸占关中这块风水宝地,封闭了函谷关,想把项羽及其他诸侯挡在关外。结果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刘邦的十万人马,即将面对项羽及各路诸侯四十万大军的猛烈进攻。 好在项羽阵营中有个叫项伯的人物。项伯在秦统治时期杀过人,结果被张良给救了。一听说项羽马上就要攻击刘邦,怕把正在刘邦军中帮忙的张良也给宰了,于是连夜去给张良报信,让张良赶紧跑,要不明天打起来就来不及了。 张良把项羽马上要打过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真吓坏了,听从张良的建议,跑到项羽在鸿门的大营去舔项羽的屁股。 鸿门宴上,范增一个劲儿地劝项羽把刘邦给杀了,把块玉玦举来举去的,意思是让项羽下决心。但项羽笨的像块木头,刘邦几句好话就给整晕了,一点干掉刘邦的意思也没有。范增急了,命马仔项庄表演剑术,意思是让他舞剑的时候顺手把刘邦给捅了。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来历。 项伯也拿把剑对舞,其实是给刘邦做挡剑牌。张良一看不好,就让樊哙进大帐保护刘邦。樊哙是杀狗的,有股子着狠劲,一手拿剑,一手拿盾牌,撞开大帐门口的警卫就进去了。 张良一边赶紧介绍,这是沛公的警卫员樊哙。项羽说,给他拿杯酒!项羽边上的人生气啊,这啥人,这么没有礼貌,连项羽的大帐都敢冲,这不是恶意冲击政府机关吗?就想整整樊哙,给他拿了一大斗酒。樊哙一口气把酒给干了。一斗十升,一升相当于两瓶啤酒,一口气喝一斗酒,相当于现在吹二十瓶啤酒。项羽一看,厉害!来人,再给他整块肉。 项羽边上的人使坏,拿块生肘子就递过去了。樊哙没在乎,一眨巴眼的功夫,一个生猪肘子,吃没了。项羽一看,好,是个壮士,我喜欢。接着问樊哙还能喝吗?樊哙就等着他问呢,大嘴巴一咧,白乎开了。 我死都不怕,喝点酒算个啥?俺们家刘邦派个人守函谷关,那是怕人进关搞破坏,把留给你的东西都给偷了。俺家主子立了这么大的功,不封侯也就算了,你居然还听小人的话,想把刘邦给杀了,你这和秦始皇有啥区别呢?不也是个混帐东西吗? 这番话把项羽说的是面红耳赤,啥也不说了,喝酒。 喝了几杯之后,刘邦、张良、樊哙一起上厕所,大家都劝刘邦偷摸地跑了算了。刘邦还不好意思,说这么走了,多没礼貌啊!这时候樊哙说了句名人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接下来又整出个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樊哙是以杀狗为生的大老粗,能说出这么精彩的成语和名人名言,只能说明秦王朝一点也不冷酷,不残暴,不无情,不无理取闹,而是个重视教育的和谐社会。 证明这一点的,还有陈涉。陈涉就是陈胜,秦末造反大军的第一人。一天,陈胜和一帮子农民在地里干活,突然间觉得这不是人过的日子,整出一句:“苟富贵,无相忘。”结果其他的农民都笑话他,你一个贫雇农,哪里来的富贵呢?这个时候陈胜也整出了成语:“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仅如此,陈胜还有一句名人名言。造反之后,陈胜面对九百戍卒大声呼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樊哙和陈胜能整出名人名言,让我想到一个笑话。说三个农民在讨论皇帝每天在吃什么,山东的农民说:皇帝每天吃大饼卷大葱,面酱随便沾。陕西的农民说:皇帝每天吃捞面,茄子肉末的卤。河北的农民说:你们两个都说得不对,皇帝每天吃饺子,猪肉白菜馅的。 想到这个笑话没有看不起农民的故事,但在古代中国的农民,你不可能指望他们有文化。周王朝开始,掌握知识是贵族的专利,所以孔子开办的平民学校成为千古传奇。到秦代则是以吏为师,普通人想要学习知识怕没有那么容易。举个例子来说,办平民教育的孔子收的是十条肉干,就不是一般人家交得起的。那是个七十可以食肉就是理想社会的年代,那是一个王公大臣才有肉吃的社会,所谓“肉食者鄙”。十条肉干对普通人家来说,肯定是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要知道中国在刚刚解放的时候文盲率还是80%,更何况是刚刚对文化进行秒杀(焚书坑儒)之后,所有知识只能靠手抄笔录,只能写在竹简上的秦王朝呢? 所以陈胜能随口说出“鸿鹄之志”这样的成语,能道出“苟富贵勿相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千古名言,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和陈胜相似的是樊哙,一个靠杀狗为生的人,你说他比别人多吃点狗下水是可信的,你让他造成语说名言,和让公鸡下蛋一样不可想象。 但一个农民嘴巴里的成语、屠狗辈说出的名言,确确实实让让《史记》更加好看,特别精彩。写到这里,不禁想到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那句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要知道《离骚》可是诗,是文学作品,把史书比喻成文学作品,不知道是不是种恶毒的讽刺。 想来鲁迅先生没有这么阴暗的心理状态,所以《鸿门宴》能入选中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