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的一个夜晚,章太炎正在读书。忽然一股腥臊味扑鼻而来,待他看清后顿时火冒三丈,冲上露台就开骂。
东京的夜晚,街头静谧无声,章太炎坐在书房内,桌上烛火摇曳,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
他正一字一句地研读着《春秋左传》,这是他最钟爱的书之一,章太炎以学问闻名于世,他的治学态度一向严谨,夜读更是日常。
但这个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他的平静。
烛火微摇间,一股腥臊味不请自来,章太炎眉头一皱,起身四处查看。
他走到窗边,猛然抬头,却看到楼上窗口敞开,一道液体顺势而下,飞溅在他的窗前,甚至洒落在桌案之上。
他顿时怒不可遏,是谁如此无礼,竟在楼上公然撒尿?
章太炎冲出书房,快步登上楼梯,敲开了楼上住户的门,开门的是黄侃,一个年轻的湖北才子。
他的脸上还挂着几分漫不经心,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如此大的愤怒。
章太炎开口便是怒斥:“你可知礼?怎能如此行事!”黄侃却不以为然:“不过是一点尿水罢了,至于大惊小怪吗?”
这句话如火上浇油一般让章太炎更加恼火,他本就是个性情刚烈的人,素来以直率和不畏权贵闻名。
他的骂战对象从满清皇帝到民国权贵无一幸免,而如今面对楼上这个年轻人,他自然不会让步:“你这样的人,也配谈学问?”
黄侃不甘示弱,他自小以聪颖著称,十五岁便考中秀才,后来又在留学日本期间发表过数篇颇有影响力的文章,自认才气不输旁人。
他冷笑着回道:“学问岂与此事相关?倒是先生,口口声声礼义,却不容他人小错!”
两人唇枪舌剑,火药味愈发浓烈,周围的邻居被吵闹声吸引,纷纷出门围观,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劝阻。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章太炎突然停住,似是意识到了什么,他冷冷问道:“报上你的名字。”
黄侃扬起头,有些挑衅地回答:“黄侃,”听到这个名字,章太炎眉头微皱,随后竟露出了些许讶然。
他略微打量对方几眼,说道:“原来是你。”
两人不约而同地放缓了语气,章太炎问:“你便是《民报》上发表文章的黄侃?”黄侃也意识到眼前的这位长者正是他久仰的章太炎。
这一意外的认识让双方逐渐平静下来,从怒骂到沉默,两人开始交流学问。
章太炎虽然性情刚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青年一向宽容,他很快转变了态度,指出黄侃文章中的精妙之处,同时也对其行为加以规劝。
而黄侃则因章太炎的渊博学识而深感折服,坦然承认自己的鲁莽,二人聊起学问,从经学到音韵,从诗词到史学,话题层出不穷,不知不觉竟聊了大半夜。
黄侃随即提出拜章太炎为师,章太炎起初没有答应,他说道:“你虽才气横溢,但做人须知严谨,若能改正,你自是可造之才。”
黄侃听后,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表示愿以章太炎为榜样,学习他的学术态度和做人准则。
事实上,章太炎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更是一位刚正不阿的革命者,他一生直言敢谏,曾因发表反清文章而多次被捕,却始终不改初衷。
1903年的苏报案中,他因抨击清政府而入狱,成为唤醒民智的重要人物。
在被袁世凯软禁时,他更是用刻下“袁世凯”三字的方式表达不屈,他的风骨令人敬佩,而他对学问的执着则成为无数后学的典范。
黄侃也因这次邂逅彻底改变,他在学术道路上更加严谨,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他与章太炎共同创立的“章黄学派”在国学研究中举足轻重,而他的学生如范文澜、龙榆生等,更是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这段师徒关系因一场意外而起,却为中国学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夜,既展现了章太炎的刚正和包容,也体现了黄侃的成长与蜕变,在那个社会动荡、文化交汇的年代,这样的故事正是国学传承与革新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