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有一次为英雄模范题词,有一位语言学家却说:里面有一个错别字。
这是什么情况呢?邓小平真的写错别字了吗?
那是在1983年6月,朱伯儒被树立为“学习雷锋标兵”,中央办公厅就找到邓小平,想请他为朱伯儒题词。
邓小平对朱伯儒的事迹也很了解,就欣然同意,在纸上写了一句题词:“学习朱伯儒同志,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邓小平写完后,交给了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但是,那人刚要走,邓小平就叫住他,说:“你先不要急着发表,要请一位语言学家看一下,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
那位办公厅的同志看了好几遍,感觉每个字都对,没有错别字,但出于谨慎起见,毕竟这个题词是要面向全国发表的,还是拿去请语言学家王力看看。
王力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语言学家,看到邓小平的题词后,说写得很好,但有一个字不是很规范。
哪个字呢?就是“名符其实”的“符”字,虽然在古代也可以这样用,但现在已经不用了,一般都是用这个“副”字,为了规范起见,建议还是改成“名副其实”。
办公厅的同志回来后,就把王力的意见向邓小平作了汇报。
邓小平听后,郑重地说:“既然这个字现在不用了,那就是错别字,要改过来。老师写了错别字,会影响学生,国家领导人写了错别字,也会影响国民的文风,王老改得好,我要向他表示感谢!”
很快,邓小平的这个题词就在报纸上发布了出来,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向朱伯儒学习的热潮。
这就是邓小平的可贵之处,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错别字,也要坚持改正过来,对别人提出的不同意见,也能虚心接受,不以为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