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7月,南京应天府,刚刚夺得皇位的朱棣正式入主皇宫。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上,朱棣威严地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下方的文武百官。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方孝孺,这位曾经的翰林学士,挺身而出,指着朱棣厉声喝道:"你这个反贼!"朱棣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大胆!你可知罪?我要诛你九族!"方孝孺却毫不畏惧,反而挺直了腰杆,掷地有声地回击:"你诛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的这番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面面相觑,有的惊恐,有的佩服,更多的是不知所措。朱棣却意外地冷静下来,他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这个敢于直面龙颜的文臣。 时间回溯到20年前,1382年,浙江金华。年仅13岁的方孝孺已经能够熟练地讲解《论语》和《孟子》。他的父亲方克勤是当地有名的儒学大家,从小就对孝孺严格要求。每天清晨,方孝孺都要在院子里背诵经典,直到太阳升起才能去吃早饭。 1385年冬,一位名叫宋濂的老者来到方家拜访。宋濂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朱元璋的老师。他听说方家有个神童,特意前来考察。当他听到年仅16岁的方孝孺侃侃而谈儒家经典时,不禁拍案叫绝:"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从那以后,宋濂成了方孝孺的座师。在宋濂的指导下,方孝孺不仅学问日益精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对朝廷的忠诚。宋濂常常告诉他:"做学问,不只是为了科举做官,更是为了明道济世。"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方孝孺的心中。 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年轻的皇帝十分重视人才,很快就注意到了方孝孺。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方孝孺的文章被誉为"绝世佳作",受到了朱允炆的亲自接见。朱允炆对方孝孺的才学和品德赞不绝口,当即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然而,好景不长。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战火很快蔓延到了南京城下。在这危急时刻,方孝孺挺身而出,向朱允炆献策:"陛下,燕王此举实为篡逆,我们应该立即调集大军,平定叛乱!" 朱允炆听从了方孝孺的建议,但可惜为时已晚。1402年6月,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城,朱允炆下落不明。方孝孺在混乱中逃离了皇宫,躲藏在一个老道士家中。 就在这时,朱棣派人四处寻找方孝孺。不是要杀他,而是要他写一份诏书,为自己的即位正名。朱棣深知,方孝孺在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将大大提高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然而,方孝孺却坚决不从。他对前来劝说的老友说:"我宁可死,也不会为篡位者歌功颂德!"最终,方孝孺被抓到了朱棣面前,发生了开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朱棣本想用威胁来屈服方孝孺,没想到却激起了对方更强烈的反抗。他恼羞成怒,真的下令诛方孝孺十族。 接下来的一周,南京城外的刑场上,每天都有数十人被处决。方孝孺的亲友、同窗、门生,甚至是素不相识的同姓人,都难逃厄运。据说,最后被杀的人数达到了873人。 面对这惨烈的场景,方孝孺始终保持着冷静。他对行刑的士兵说:"你们尽管动手吧,我的肉体可以毁灭,但我的气节永存!" 方孝孺的故事很快在民间传开。有人称赞他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认为他"愚忠误国"。一位网名为"历史看客"的网友评论说:"方孝孺固然可敬,但他是否考虑过自己的行为会给无辜的人带来灾难?" 对此,著名历史学家张鸣教授表示:"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古人。在那个时代,忠君爱国是读书人的最高德行。方孝孺的选择,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方孝孺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也引发了人们对"忠"与"孝"关系的思考。有专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和孝常常是一体两面。方孝孺选择了忠,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父亲教诲的坚持,是另一种形式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