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郭沫若与吴晗的热切倡导下,国家终于下定决心揭开万历皇帝陵寝的神秘盖头,然而当棺材打开的瞬间,令所有人震惊的事情却接踵而至,万历皇帝的龙袍一遇空气,竟渐渐褪去光彩变得乌黑无光,而那些珍贵的丝绸,仿佛也在这一刻失去了生命纷纷化为灰烬。 故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郭沫若对《永乐大典》的执念,这部明代巨著散佚于世,牵动着无数文化人的心。 郭沫若坚信定陵之中,或许藏有这部文化瑰宝的部分卷轴,他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找到了共同语言。 两人一拍即合力促定陵发掘,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对历史的探索热情高涨,考古被赋予了超越学术的意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考古队组建,目标直指明十三陵,一开始我们要前往长陵,那是明成祖朱棣的墓地,然而数月的挖掘毫无进展,考古队将目光转向了定陵。 1956年一道闪电劈中定陵石兽,两名工人一死一伤,这在当时被一些人视为“天谴”,但考古队并未止步,三个月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地宫入口。 地宫大门一开大家全都惊呆了,这里金光闪闪,东西多得眼花缭乱,感觉时间都静止了。 然而这壮丽的景象,却如昙花一现,随着新鲜空气的涌入,地宫内沉睡百年的文物开始了不可逆转的损毁。 万历皇帝的龙袍,耗费十年心血绣制而成,却在几分钟内氧化变黑光彩尽失,许多丝绸、玉器等珍贵文物很快就被空气腐蚀掉了。 考古队试图挽救却为时已晚。以前考古条件差保护不到位,有时工作人员直接上手摸文物,结果文物坏得更快了。 定陵发掘出土了三千多件文物,包括一顶珍贵的金冠,然而这些收获与那些瞬间消逝的珍宝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随后的岁月中,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被随意丢弃,甚至在文革时期他们的遗骨被焚毁。 参与发掘的工人也流传出各种不幸的传闻,定陵的发掘给中国考古学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它暴露出当时考古技术和文物保护意识的不足,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认知与文物保护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