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秋日生活记录#保定笔记:步行环东湖一周 梁东方 以前对东湖这样的本来没有湖,硬

#秋日生活记录#保定笔记:步行环东湖一周 梁东方 以前对东湖这样的本来没有湖,硬是造出来一个湖的景观,总是不以为然,觉着有违原来黄花沟作为一条河流的本意。大自然为人类留下的总是被天经地义就接受了的,人类制造的总是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虽然也曾经骑车经过多次,但是每次都是从最外围的公路上经过而已,没有走到岸边,更没有徒步沿着湖环绕一周。 这个秋末的周末,和父亲一起从家里出来,实在觉着没有什么别的地方可去了,那就去东湖吧。这是平常日子里我和妹妹都不在家的时候,父亲自己经常来的地方。初冬时节,雾霾弥漫,寒凉的冷意第一次以透彻心骨的方式在大街小巷上灌注。街道上的车辆行人貌似一如既往,其实闲人已经少了很多。夏天人山人海的东湖,也已经路静人稀。 在汽车时代,一味在本地的公园转悠大致上都是没有能力远行的老人孩子,对于中青年人来说这些基本都不在旅行的范畴内。不过对于本地的常居者来说,身边的风景总是最方便抵达的。家里有孩子、有老人,就必然会多次抵达,不管愿意不愿意、是不是曾经寄予希望,都会成为你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你人生的日常景观。 果然,沿着湖边行走,真的就看出了东湖的好来。在没有特大型的公园,没有无边界的沿河绿道和可以长距离连通的风景带的本地,东湖就是一个可以舒展一下筋骨的地方,徒步走上一圈,自然是独此一家再无分店的唯一选择。 穿着写有“河道管理”字样的橘色坎肩的工人,在通向湖边的桥上站着,像是把门的,对游人却是完全不加限制,哪怕你推着自行车。允许自行车进入景区其实是国际通例,在国内则往往多有限制。东湖的人性化管理,不知道是不是仅仅是因为冬天人少的淡季才如此。 的确是淡季,好长时间之后,透过迷雾,才能看见偶尔的游人。 有在雾中坚持跑步的人,让人相信他们是要靠跑步来点燃这一天继续有规律地健康生活的最初火焰。有两个全副装备在身的骑行男女在湖边拉着自行车摆姿势照相,从他们一点也不急着上路的架势看,骑行不是目的,照相才是。一个踽踽独行的老人背着手沿着湖边走过,若有所思。一个无所事事又无可奈何的年轻父亲看着快乐地玩着运动路径的孩子刷手机,两个年轻学生周末在异地同学的陪同下在这里逛保定的著名风景…… 湖边经常可见的长椅大多都是空的,它们是完全的铁艺制作,没有一块木板,显得很适合户外的风吹雨打,让人行经的时候很有就势坐下的欲望。每一把长椅坐下都可以面对湖水,都是赏景的一个角度,都是与湖水相厮守的一个个人空间。城市里的公共空间为具体的个人提供这样的个人空间的可能性,还是秋冬季节最为易得,只因为人少。 现在不是人多的夏季傍晚,也不是风和日丽的春秋好季节,这样初冬来临,雾气弥漫的上午,东湖边人很少。人少正好可以慢慢体会沿岸的建筑和水域上的气象,那些弥漫着汉语象形字的香气的店铺招牌之下虽然大多都关着门,但是完全可以想象都开着门的时候的随意选择的幸福。茶、咖啡、火锅、烧烤、涮肉、炸串……走累了,进去喝一杯、吃一顿,抬头就可以瞄一眼窗外的湖水,这种有水的地方的人的享受,在保定家门口也可以变为现实。 湖边写作业的孩子,是被奶奶或者姥姥带来的。孙子骑变速车,奶奶或者姥姥骑电动车,电动车上带着便携式桌椅,一定还有热水和好吃的。小孩子伏案于湖边,在大雾弥漫之中对眼前走过去的人不闻不问,专心致志地写作业,这个景象有点耐看。带着孩子到自然中来写作业的景象我曾经在不同的城市都见过,在大自然中,可能更有利于孩子心无旁骛,也让喜欢自然气息的大人既能户外还能看孩子,两不耽误。 一丛丛的衰草在寂寂的水面上一动不动地伫立着,只偶尔有黑羽红嘴的野鸭翻动水面。造型奇特的关汉卿大剧院、保定博物馆、保定美术馆、保定群艺馆的弧形建筑在一片大雾中隐现,不断有人穿过广场走过来、骑车过来,认真地看招贴,然后兴致盎然地走进只开了小小的一扇玻璃门的展馆里去,室内那些人类创造的林林总总,是在这样的季节里抵御寒凉的最普遍选择。外面一片肃杀的季节里去看展,是现代人类普遍选择的一种度假方式。一座城市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基本条件的时候,其作为一座城市的魅力也就增加了一层。 东湖这样因为在每一个角度上都可以看见水面较大的湖水、享受水面较大的湖水,于不知不觉中绕场一周的地方,在保定还真是很难找到另外一处。关键在于每一步都有景,都有修建完备的步道和处心积虑的刻意风景。即便不看人造景观,只是看看水里变颜变色的芦苇和芦苇边的黑色野鸭,也是一种不必去白洋淀就能置身白洋淀的水乡风景了。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保定造了东湖、西湖、南湖、北湖,都在提供现场风景的同时,也是在向原来曾经属于过自己的白洋淀致敬。是为了让生活在市区里的人们再次意识到,其实这里距离在北方自然风貌中独树一帜的白洋淀不远。市区里的几个湖不过是一个引子,你要想置身真正的大湖,那就去以前属于保定的白洋淀吧,那里现在那里已经叫作雄安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