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8岁的女飞行员正准备执行一项绝密任务。她自信满满,步伐坚定地走向她的飞机。就在这时,一只手突如其来地拽住了她的胳膊。她抬起头,正对上一个正在闪烁的相机镜头。“又要拍照了吗?”她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但旁边的人却冷冷地说道:“这是遗照。”
【信源】澎湃号《原子弹爆炸后驾机冲向蘑菇云!执行任务前,她曾拍下“遗照”》
1964年,大西北的荒漠深处,一个年轻女人站在一架飞机前,身后是漫天黄沙和刺眼的阳光。
她叫张连芳,28岁,飞行员。就在她准备登机执行任务的前一刻,一只手突然拉住了她,她回过头,看到的是一个相机镜头,正对着她。
“拍啥呢?”她有点疑惑,笑着问。
“拍遗照。”旁边的人面无表情地说。
张连芳愣了一下,但随即明白了什么,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消失。她知道,这次的任务非同寻常。
1959年,张连芳从航校毕业,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第十三师,成了一名飞机领航员。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开始。为了应对大国的核威胁,中国决定自己研制原子弹。
张连芳和几位飞行员被派到西北,参加一个保密任务。他们要开飞机,穿过蘑菇云,收集核爆数据。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风险很多,不确定性也很大。
西北那边条件特别艰苦,风沙很大,黄沙漫天。简陋的营房,粗糙的伙食,对于习惯了蓝天白云的飞行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张连芳从不抱怨,她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张连芳和战友们为了适应任务环境,开始了紧张的训练。
他们驾驶飞机,在茫茫戈壁上空穿梭,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着各种飞行技巧。他们知道,每一次训练,都是为了在生死关头能够多一分把握。终于,执行任务的时刻到来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震撼人心。这一刻,举国欢腾,而张连芳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怕不怕?”出发前,战友问她。
“怕,也要上!”张连芳的回答坚定有力。
飞机起飞了,朝着那片巨大的蘑菇云飞去。机舱里,仪表盘上的指针疯狂地跳动,飞机剧烈地颠簸着,仿佛随时都会被撕裂。张连芳双手牢牢握住操纵杆,专心致志地驾驶着飞机。
她知道,自己正在穿越死亡之门,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时间慢慢流淌,每一秒都显得特别漫长。飞机终于穿过蘑菇云,顺利采集到了核爆数据。
张连芳驾驶飞机安全返航,完成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这份胜利的欢喜背后,代价可不小。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下,张连芳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她的头发掉得厉害,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即使躺在病床上,她还是时刻关心着原子弹的研制情况,心里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强大。第二年,中国进行第二次原子弹试验,需要进行飞机空投试验。
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张连芳再次主动请缨,要求参加这次任务。
她说:“我的经验对国家有用,我不能退缩!”最终,张连芳再次驾驶飞机,成功完成了空投任务。
这两次任务,让张连芳的身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她从不后悔,因为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人民的安宁。
多年后,已经87岁的张连芳来到湖北革命军事馆,将一个已经褪色的黄色大包捐了出来。这个不起眼的战备包,陪着她两次穿过蘑菇云,见证了中国核武的发展。而在这个战备包中,还有一张她28岁时拍的“遗照”。
这张照片,记录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记录了张连芳和其他无数默默奉献的英雄们,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人民的幸福,甘愿付出一切的崇高精神。
从“遗照”到“巾帼英雄”,张连芳的经历,是中国核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数像张连芳一样的英雄儿女,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甚至牺牲生命,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是民族的骄傲!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历史铭记,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