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好多观众不知道,在战后总结教训大会上,有人公开指责秦基伟应承担牺牲过大的责任。这时,王近山用一句话就帮秦基伟军长解了围。
上甘岭战役,这场长达43天的血与火较量,虽然以第15军和第12军的胜利告终,但其中的牺牲与教训却让人刻骨铭心。战后,按照我军优良传统,一场总结经验教训的会议如期召开。会上,秦基伟军长首先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他坦诚地表示,自己对敌人进攻上甘岭防线的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原本认为敌人的主攻方向会是西方山、斗流峰一线,却未曾料到敌人会选择易守难攻的上甘岭。这一判断失误,无疑为后续的战斗埋下了隐患。
更为关键的是,在战役开始前的十天,韩2师的作战参谋李吉求曾向我军投诚,并提供了美军即将联合韩军对上甘岭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情报。然而,这一重要情报在军部讨论时却被视为烟雾弹,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成为了导致我方在战役开始后牺牲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会上,有人因此提出,秦基伟军长应承担指挥失误的责任。他们指出,由于未重视李吉求的情报,导致战役开始后指挥体系被打乱,电话线被炸断,步话机失效,整个作战指挥完全中断。秦基伟在道德洞指挥部里,只能听见上甘岭方向的炮火雷鸣,却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此外,由于准备不足,坑道内缺乏足够的弹药、饮用水和医疗物资,导致官兵们在坚守坑道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大的伤亡。秦基伟也检讨说,自己在战役前几天对抢夺两个高地的表面阵地下了死命令,导致严厉的命令被一级一级加码,最后传达到战士这里就开始玩命,从而增大了牺牲。
面对这些指责和批评,秦基伟军长显得有些孤立无援。然而,就在这时,负责主持会议的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站了出来。他斩钉截铁地说:“你们说这些话都是马后炮,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管换了谁恐怕都会作出和秦基伟一样的选择。”
王近山的话如同一记重锤,瞬间敲定了会议的基调。无人再站起来反驳,因为大家都明白,在那样紧张复杂的战况下,任何决策都可能存在风险。而秦基伟军长,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官,他的决策和勇气,同样值得尊重和理解。
这场会议,不仅是一次对战役的总结,更是一次对人性与责任的深刻探讨。在王近山的力挺下,秦基伟军长得以化解了指挥失误的风波,而这场战役的教训与经验,也将永远铭刻在我军的历史长河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