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许崇智危在旦夕,避难租界,蒋介石心系其安危,急遣特使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许崇智危在旦夕,避难租界,蒋介石心系其安危,急遣特使携十五万巨款,催其速离险境。面对生死与金钱的抉择,许崇智将何去何从?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07月10日——蒋介石拜把兄弟许崇智的宦海沉浮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07月11日——蒋介石曾借故解除拜把兄弟许崇智的兵权)

曾经称兄道弟,一起闹革命的拜把子兄弟,最后却反目成仇,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这事儿,还真就在许崇智和蒋介石身上发生了。

而点燃这场兄弟大战的导火索,就是轰动一时的“廖仲恺被刺案”。

先说说许崇智,这位可是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出身名门,留过洋,还当过孙中山的大元帅府陆军总长。

更牛的是,他还是蒋介石的结拜二哥。早年间,两人关系那叫一个铁,一起在孙中山手下打拼,立下过汗马功劳。

要说这两人早期的革命经历,那可真是一段佳话,早在护法运动时期,许崇智就作为大元帅府参军长,为孙中山出谋划策,而蒋介石则是他的得力助手,两人配合默契,屡立战功。

后来,在平定陈炯明叛乱的过程中,两人更是并肩作战,为稳定广东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两人在革命事业上配合默契,但孙中山对他们的定位却有所不同。许崇智出身军事世家,作战经验丰富,是孙中山倚重的军事支柱。

而蒋介石则更像是孙中山的政治助手,善于谋划和组织,深得孙中山的信任。这种定位上的差异,也为日后两人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然而,随着孙中山的逝世,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格局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廖仲恺被刺案,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彻底引爆了潜藏的矛盾。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广州被暗杀,一时间人心惶惶,国民政府决定成立特别委员会彻查此案,而许崇智、蒋介石和汪精卫三人成为了委员会的核心人物。

本来,这起案件应该由三人共同负责,但蒋介石却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机会。

他深知许崇智治军宽松,一些粤军将领与廖仲恺素来不和,甚至可能与案件有关联。

于是,蒋介石开始暗中布局,他一方面以维护广州治安为名,将黄埔学生军调入城中,控制了广州的关键部门。

另一方面,他又散布谣言,将矛头指向许崇智的粤军,称其内部有人参与了刺杀廖仲恺的行动。

面对蒋介石的步步紧逼,许崇智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他虽然是军事部长,但手下的粤军将领却各自为政,并不完全听命于他。

而蒋介石控制的黄埔学生军,却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最终,在蒋介石的精心策划下,许崇智被迫离开了权力中心。他被“礼送”出广东,前往上海“休养”。美其名曰“暂避风头”,实际上却是被蒋介石彻底架空。

离开广东后,许崇智住在上海的豪华洋房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蒋介石每月都会派人给他送去一万元的生活费,表面上对他关怀备至,但实际上却是在监视和控制着他的一举一动。

失去了权力的许崇智,并没有选择就此沉沦。他深知自己是被蒋介石排挤出局的,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甘。

他开始积极联络国民党内的反蒋势力,希望能够卷土重来,夺回失去的一切。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又在南京另立中央,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这让许崇智看到了机会,他积极奔走于上海、武汉等地,试图联合汪精卫、孙科等人,共同对抗蒋介石。但由于缺乏实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屡屡受挫,但许崇智始终没有放弃对抗蒋介石的念头。

他将当年蒋介石逼迫自己离开广东的那封亲笔信,视为重要的政治筹码,妥善保管,以此作为日后反击的证据。

此后,许崇智成为了反蒋势力极力争取的对象。

1929年,唐生智发动反蒋战争,许崇智公开通电声援,并劝说蒋介石下野。

1931年,胡汉民被蒋介石软禁,许崇智再次被反蒋势力推举为领袖,前往广州另立中央。

然而,许崇智的反蒋之路注定充满了坎坷和荆棘。他虽然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但在蒋介石的强势打压下,始终无法真正撼动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最终,许崇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蒋介石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而自己则沦为国民党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与蒋介石从结拜兄弟到反目成仇的经历,更是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政治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