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一小伙对生活丧失兴趣,这天,他去了烈士陵园。不料,他却发现墓碑上少了点什么,而这个发现让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信源:潇湘晨报——小伙自费数万元制作烈士烤瓷像,称“想一直做有意义的事”2024-08-17.) “3万块!就为了给一堆死人照片上色?闲的?”类似的评论充斥在陈先生的社交账号下,字里行间都是嘲讽和不解。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一年前,陈先生的一次“心血来潮”说起。 2022年,陈先生的生活跌入了谷底。生意不温不火,每天浑浑噩噩,对什么都提不起劲。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他决定去广西的各个烈士陵园走走,想给自己找点心灵慰藉。 谁也没想到,这一走,竟走出了一个“全网热议”的故事。 在靖西烈士陵园,陈先生被一座没有照片的墓碑触动了。这位名叫常超淼的战斗英雄,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但墓碑上只有冰冷的文字,没有一张照片能让人记住他的音容笑貌。 那一刻,陈先生突然意识到:这些墓碑上的烈士,也曾是鲜活的生命,也曾有过青春年少的容颜。他们为了守护家园献出了生命,难道不应该被后人铭记吗?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诞生:为烈士墓碑上的照片“上色”。 说干就干,陈先生开始在网上搜集烈士照片,但现实远比想象中困难。很多照片年代久远,像素感人,有的甚至已经破损不堪。 困难重重,再加上资金有限,陈先生一度想要放弃。但每当看到那些模糊不清的照片,想到烈士们为国捐躯的壮烈,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他自掏腰包,花了近十个月时间,硬是把200多位烈士的照片修复、制作成了可以抵御风雨侵蚀的烤瓷像。烈日炎炎下,他带着朋友,把这些烤瓷像,一一贴在了烈士墓碑上。 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陈先生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大多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防城港烈士,很多都还是十几二十岁的年纪,就这样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片土地上。 陈先生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本想和大家分享,没想到却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有人点赞,说他干了件大好事,是这个时代的“活雷锋”;也有人质疑,说他这是在作秀,哗众取宠,甚至还有人恶意揣测他是不是想借此敛财。 “作秀?我吃饱了撑的?”面对质疑,陈先生很无语。他说自己也曾犹豫过,觉得没必要再费劲做照片。直到有一次,他看到一位烈士墓碑前,放着一张小小的、褪色的照片,那是烈士妹妹亲手贴上去的。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这些照片不仅仅是照片,更是对英雄的缅怀,是对历史的尊重。这些烈士,他们值得被后人记住,他们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希望更多人能记住这些英雄,仅此而已。”陈先生说,如果可以,他希望更多烈士家属能提供照片,让更多无名英雄的面容,不再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陈先生的爱心之举,也引发了网友们关于如何更好地纪念烈士的讨论。有人认为,陈先生的行为,比那些表面上的形式主义,更有意义。与其每年花大价钱搞那些华而不实的纪念活动,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为烈士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也有人指出,政府部门应该建立更完善的烈士纪念机制,别让英雄的纪念,还要靠民间自发行动。比如建立更完善的烈士信息数据库,定期维护烈士陵园,组织更多有意义的纪念活动等等。 其实,无论是陈先生的自发行动,还是网友们的热烈讨论,都反映出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历史的铭记。 我们每个人都说要铭记英雄,但每个人的方式又不尽相同。有人几十年如一日地雷打不动地去祭拜,有人为英雄拍出纪念短片,有人为烈士后代捐款捐物……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就像陈先生说的那样,只要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就能让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我们负重前行的英雄。因为,铭记英雄,就是铭记我们自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