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常香玉在珠宝生意结束后,出人意料地转向汽车市场,这一决定让她的丈夫深

1951年,常香玉在珠宝生意结束后,出人意料地转向汽车市场,这一决定让她的丈夫深感震惊与不解。她斥资15亿购买汽车,但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而是为了支持国家,这些资金最终用于购买战斗机。这一举动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安全的支持,瞬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来源:光明日报2004-06-11——香消曲不尽 玉碎艺长存)

河南巩义,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谁能想到这里走出的女孩,日后会成为一代豫剧大师,甚至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她,就是常香玉,一个用一生诠释艺术与爱国情怀的名字。

常香玉的童年,远非“金枝玉叶”般耀眼,反倒像路边的小草,在风雨中挣扎求生。贫穷、动荡,几乎是那个年代的底色。

8岁那年,为了让女儿逃离苦海,常父忍痛答应了别人提出的童养媳要求,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但常香玉,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她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辛的路——唱戏。

也许是骨子里对艺术的热爱,也许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常香玉拜师学艺后,展现出惊人的毅力。

常父的训练极其严格,稍有差池,鞭子就会毫不留情地落下。常香玉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但她从不叫苦,反而越挫越勇。

别人不会的翻跟斗,她能连翻好几个,甚至能在桌子上翻。这份超出常人的刻苦,为她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10岁那年,常香玉首次登台,就一炮而红,成为戏班的台柱子,但她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看到了豫剧发展的瓶颈——墨守成规,缺乏创新。

当时的豫剧界,讲究师承一脉,随意改动会被视为“背叛师门”,但常香玉不管这些,她只想让豫剧发展得更好,让更多人喜欢。

她大胆地将秦腔、京剧、评剧等不同剧种的元素融入到豫剧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常派艺术。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常香玉从广播里听到志愿军遭遇敌机轰炸的消息,心痛不已。

她决定尽自己所能,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要知道,一架战斗机需要15亿元(旧币),而常香玉即使倾尽所有,也远远不够。

面对质疑,常香玉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为了筹集资金,常香玉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义演。她带领剧组成员,走遍全国各地,白天演出,晚上就睡在剧院的地板上,每顿饭都是简单的咸菜白粥。

常香玉的爱国义举感动了无数人。每到一处演出,剧场都是人山人海,观众们不仅纷纷慷慨解囊,甚至有人把自己珍爱的首饰、手表都捐了出来。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奔波,常香玉和她的剧组终于筹集到了15.27亿元(旧币),成功购买了一架战斗机,并命名为“香玉号”。

这架承载着常香玉和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战斗机,飞往朝鲜战场,为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除了捐献飞机,常香玉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自己的演出宣传国家政策,为人民群众鼓劲加油。解放初期,她连演六本《西厢记》,宣传新婚姻法;抗美援朝期间,她演绎《花木兰》、《破洪州》、《五世请缨》等剧目,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又以《朝阳沟》、《人欢马叫》等作品,为人民群众加油鼓劲。

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时,她为了能让更多战士看到演出,坚持“有求必应,面无难色”,甚至为站岗的战士单独演唱。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常香玉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她从不摆架子,平易近人,甚至鼓励别人去研究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而不是只关注她自己。

常香玉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将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艺术和人民。她曾多次谢绝商业广告代言,即使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参加公益演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民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常香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豫剧人才,其中不乏王希玲、虎美玲、汪荃珍等豫剧名家。

为了让豫剧艺术后继有人,常香玉还创办了“香玉杯艺术奖”,鼓励和扶持更多有潜力的青年演员。她的孙女小香玉,也在她的影响下,投身于戏曲教育事业,为培养下一代戏曲人才贡献力量。

常香玉的一生,是艺术与爱国情怀完美融合的一生。她从一个贫苦的女孩,成长为一代豫剧大师,不仅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常派艺术,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奉献、敬业、正直的高尚品格。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