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华民族想要实现富强,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日本!”这位曾经口放狂言的老师艾跃进,在

“中华民族想要实现富强,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日本!”这位曾经口放狂言的老师艾跃进,在被确诊为胃癌后,进行了胃部手术,胃部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1958年,艾跃进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与其他男孩不同,他从不痴迷于玩具枪、坦克模型等儿童的战斗游戏。相反,他更喜欢阅读,尤其是那些厚重的书籍,像《资本论》这样严肃的作品,成为了他少年时最热衷的读物。邻居们常常看到他坐在角落里,捧着比他脸还大的书,眉头紧锁,仿佛在思索着比他年龄要成熟许多的问题。 1976年,周恩来总理的逝世对艾跃进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彼时的他尚在高中,面对总理的离去,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悲痛,眼泪不断地流淌,但内心却燃起了一团火焰。从那一刻起,艾跃进立志要像总理一样,将一生献给国家和人民。 高考结束后,艾跃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专业,这个选择曾让身边的许多人不解。因为在当时,很多人认为学习这种理论知识的专业并不能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同龄人更愿意追逐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行业。然而,艾跃进心中有着清晰的目标:他要通过理论来探讨国家的未来,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毕业时,许多同学选择了进入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这些岗位不仅稳定,还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艾跃进却做出了另一个选择,他毅然决定留在南开大学任教。对他来说,教书育人是一件崇高的事业,而通过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他可以实现自己未竟的抱负。他坚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导他们、启发他们,是对国家发展最好的贡献。 留校任教后,艾跃进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许多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漠不关心,尤其对军事知识几乎一无所知。这让他感到忧心忡忡。在他看来,作为一名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怎么可以对国防和国家安全问题无动于衷呢?他意识到,必须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他要在南开大学开设军事课程。 这一想法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因为军事课程几乎只在军校开设,普通大学没有这样的传统。艾跃进的提议一经提出,便受到了质疑和反对。许多人认为这是在“跨界”,军事学不属于普通高校的教学范畴,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背景下,这样的课程显得尤为突兀。 但艾跃进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坚持自己的理念,多次前往北京,向有关部门申请这门课程。尽管经历了多次失败,甚至经费不足时不得不在澡堂过夜,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初衷,毫不动摇。 经过不懈的努力,艾跃进终于实现了他的目标。南开大学成为了中国第一所设立军事学硕士点的普通高校。这一成就不仅是对艾跃进坚持的肯定,更是对他教育理念的一次重要验证。 然而,开设课程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军事课程变得有趣而吸引人,是艾跃进面临的又一个挑战。为了避免课程变得枯燥乏味,他放弃了传统教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转而用生动的语言、贴近现实的比喻,将复杂的军事理论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课堂上,他常常引用诸如“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这样的名言警句,让学生们既感到震撼又深受启发。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甚至有学生为了抢到前排座位提前半小时到教室等候。正是在这样一种热烈的课堂氛围中,艾跃进发表了那句引发广泛争议的言论:“中华民族想要实现富强,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日本!”这句话瞬间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称他是“有血性的爱国者”,也有人批评他“偏激,影响两国关系”。 尽管言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艾跃进的课堂依旧座无虚席。学生们被他的热情、智慧和爱国精神深深吸引。对于那些质疑声,他从不回避,但也从不屈服。他始终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唤醒他们的民族责任感。 然而,就在他教育事业达到高峰之际,命运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2014年,艾跃进被诊断出胃癌。这一消息对他和他的家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即便如此,艾跃进仍然选择站在讲台上。手术切除了他四分之三的胃,但他坚持认为,只要生命尚存,就应该继续做有意义的事情。即便病痛让他的声音变得虚弱,他依然用激情感染着他的学生。 直到他多次在讲台上晕倒,学校才不得不终止他的课程。即使躺在病床上,艾跃进依然没有停止教育的步伐。他的学生们常常来到病房,与他讨论军事问题。甚至有学生在他的病床旁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艾跃进欣慰地看着这些年轻人,感到自己的一生没有白费。 2016年4月,艾跃进离开了人世,年仅58岁。他的离去让整个南开大学陷入了深深的悲痛。追悼会上,学生、同事和听众们纷纷前来悼念这位可敬的老师。尽管他不再站在讲台上,但他的声音、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依然通过学生们继续传承下去。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学生说:“不要怀念我,要成为我,超越我。”这句话成为了他精神的象征,也成为无数学生追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