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这个医生被曝光了!江苏南京一位肿瘤医院的医生,偷偷得自掏腰包为病人续上医药费,这一续就是14年,被发现时,他就谎称这笔钱来自慈善项目。医生:希望通过传递爱心,构建更好的医患关系。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的走廊里,常常能看到一位身穿白大褂、步履匆匆的医生,他就是席玮,一位普通的肿瘤介入科副主任医师。 表面上看,他和其他医生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这位医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席玮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父母经常教导他要乐于助人,这种价值观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 1997年,席玮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医生,26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医疗第一线,用专业的技能拯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 然而,仅仅是治病救人还不够,席玮深知,在医院里,有太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 2005年的一天,一位来自农村的贫困患者引起了席玮的注意,这位患者没有亲人,也没有钱看病,席玮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悄悄地往这位患者的住院费账户里打了1000元钱。 这次经历让席玮意识到,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他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帮助患者,从那以后,他开始了长达14年的默默资助。 每年,他都会资助3到4名患者,金额从1000元到5000元不等,他的资助对象多是孤寡老人或晚期癌症患者,这些人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 席玮的资助方式非常特别,他从不直接给患者钱,而是悄悄地将钱打入患者的住院费账户。 当患者发现多出来的钱时,席玮总是说这是慈善项目的捐助,他这样做,既帮助了患者,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在这14年里,席玮帮助过数十位患者,但他们至今都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席玮个人的帮助。 其中有一个故事特别令人动容,那是在一个春节前夕,席玮遇到了一位六旬的癌症老人,这位老人孑然一身,没有亲人,连上手术台都是自己签的字。 由于经济困难,老人连最基本的治疗费用都无法支付,席玮得知这一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准备回老家过年的钱,全部打入了老人的住院费账户。 那一年席玮一家没有回老家,但他却觉得非常值得,席玮的善举并非心血来潮,他始终坚信"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在他看来,每一分钱对这些贫困患者来说都是生的希望,为了能帮助更多的患者,席玮开始省吃俭用,他把原本用来请客吃饭的钱都省下来,用于资助患者。 席玮的妻子是一名护士,她非常支持丈夫的做法,他们夫妻俩都认为,作为医护人员,治病救人是他们的职责,而帮助那些患者也是他们的使命。 这种理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女儿,虽然才上小学一年级,但席玮的女儿已经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医生或护士。 席玮的善举一直保持低调,直到2023年才被发现,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席玮淡淡地说:"这些都不值一提。" 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善举,传递医者的爱心和同情心,构建更好的医患关系,让医患之间多一些尊重、理解和信任。 席玮的故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赞叹他的无私奉献,有人感动于他的默默坚持。 但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下,为什么还会有患者需要依靠医生的私人资助?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席玮的故事告诉我们,医者仁心不仅仅体现在精湛的医术上,更体现在对患者的关爱和同情上。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席玮的行为无疑是一股清流,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树立了榜样。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医生的善举。 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公平、更有保障的医疗体系。 在医疗行业,像席玮这样的医生并不少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医疗行业的希望和温度。 最后,让我们向席玮医生,以及所有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愿这个社会能有更多像席玮这样的人,让爱与温暖不断传递,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