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随手记录秋日生活#保定笔记:刘守庙(上) 梁东方 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每年秋天

#随手记录秋日生活#保定笔记:刘守庙(上) 梁东方 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每年秋天都会至少有这样一天,雾霾散尽,万物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透明感,世界仿佛刚刚诞生一般。在保定今年秋天里的这样一天,我终于到了从小就听说过却也一直没见过的刘守庙。 刘守庙在东高庄的南边,东高庄在六一学校的南边,六一学校南边东高庄的村庄位置和环境大致上没有变化,还像五十多年前一样,我凭着那时候从学校里跳墙出来的记忆,一下就走到了墙外的那个位置。那是从墙头上攀爬着,最后一段高度因为没有可以脚踏的砖缝而不得不直接跳到地面上的位置,跳下来以后从脚到腿到头都有一段持续的震颤,让人愣了愣才重新清醒。重新清新的那一刻距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居然于再次走到这里的时候还能清晰重现。 那时候很多同学就是东高庄的,是东高庄周围的罐头厂、烟厂、工具厂的。在他们嘴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就是刘守庙。刘守庙作为一个地标,成了很多事情发生和经过的节点位置。我那些应该是和同学从墙上跳下来是不是因为要去看刘守庙已经没有记忆了,能记住的是终于还是没有能看到刘守庙。当然,那时候刘守庙基本上只剩下了一个名字,从金元时期到明朝清朝一直被小心供奉着的庙宇终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暴风雨中给毁弃殆尽。 就算只是作为地名的刘守庙,也依旧是大名鼎鼎的,确切位置我一次也没有去过。现在在这样一个天空高远、万物透明的好日子里,我终于可以得闲实现一下上小学的时候的愿望了。事先没有计划,甚至出发的时候也还没有意识到,只是到了六一学校和东高庄之间的时候,才赫然起意,何不就近一游。 走到刘守庙街街口上的时候,那个路牌让我想当然地顺着路向南走,路不是笔直的,是过去土路时代里留下的近乎椭圆的倾斜方向,这个椭圆围绕的有古建筑屋脊的院子按说就是刘守庙无疑,从上着锁的东门门缝里张望,里面果然是有大树有高台阶的传统的翘角飞檐的古建筑群,后来仿建的古建筑群。按照通常的判断其正门应该在南侧,继续前行却是一个挂着工厂牌子的地方,没有门的大院子里有破败的老房子和老房子边的老树,缠绕老树的藤蔓在秋深的时候已经变颜变色,虽然尚未掉落却也已经有了稀疏和衰败之相。长期无人打理才会有这样的景象,这不符合旅游点的要求却很有些自然而然的美。这样被时间和历史自然淘洗下来的遗存的美,是那些重新以后的整整齐齐所无法比拟的。这才是真正的遗迹。不过遗迹不予重修势必在后世完全消失,原址重建就成了很多地方的习惯。刘守庙至少在明清都重建过,现在伫立在眼前的仿古建筑则是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产物。 打听了一下,说刘守庙的正门在北面临着天威东路的位置上。 我没有马上返回去到刘守庙正门,而是下坡继续向南到了府河的桥上。回头看就可以明白,刘守庙在府河边,在护城河和府河汇合的河口位置上。过去府河有船运的时候,这里不仅是一个地标明确的码头,还是一个具有精神性的高地。 地理位置上的节点地位与每年三月十五的庙会,让刘守庙常有常新始终保持着自己在民间的知名度。在一片实用建筑中,这样带有本地色彩的精神场所成了本地一代代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所在。我和我的那些小学同学们不过是刘守庙的文化辐射范围内无数代人中的一代而已,从总的历史来看有也如同无,但就个人的体验来说却又是具有绝对唯一性的深刻记忆。 刘守庙那边儿、刘守庙往东、刘守庙南……这样的词句在很多孩子的嘴里都会频繁出现,即便不是故意要对没有去过的刘守庙的人保持一份神秘感和优越感,也好像刘守庙是大家人生中一个共同的不可或缺的存在物。这座历史上曾经叫作刘守真君庙的庙宇后来简化成了刘守庙,一定是受了民间语言约定俗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我的小学同学们提及刘守庙的时候的快速语气中可以完整地被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