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30年前花了120多万,盖了一栋三层楼房,如今却成了“违建”?广州一男子遭遇强拆

30年前花了120多万,盖了一栋三层楼房,如今却成了“违建”?广州一男子遭遇强拆,手中各种证明齐全却无济于事,这究竟是怎样的荒唐故事?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2年6月16日——广州一自建房拿证二十多年后被追认违建强拆,法院判强拆违法) 1995年,温汉良获得了他的“广州梦”的入场券——一张农村宅基地使用证,上面写着他自己亲手建的三层半楼房。 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刮遍了全国,很多人怀揣着梦想南下,温汉良也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广州,机会和挑战到处都是。 温汉良和朋友们看中了广州白云区的永平村,那儿有一块1。02亩的地,总价20。4万元。他们决定在这儿安家落户。 两年时间,近2000平米的楼房拔地而起,这是他们汗水的结晶,也是“广州梦”的开始。 出租房屋,收入稳定,从一万多到四五万,温汉良见证了广州速度,也享受着时代的红利。 然而,2020年,两纸通知,打破了这份平静。 “没有申请资格”,“撤销使用权”,规划局的通知如同晴天霹雳。 26年,当初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为何成了“违建”? 温汉良想不通,更不服。 城管局的通知更直接:违规了,三天内必须拆除。 官司一开,温汉良和几位房主成了棘手的角色。 一审判决,镇政府审查失误,但要补偿;然而,二审还没结果,城管的推土机已经来了,一片废墟,只剩无奈。 二次起诉,温汉良要讨个说法。 法院最后决定,强拆行为违法,需要赔偿377万元。 正义可能不会缺席,但来得晚的正义,还能治愈那些伤痕吗? 温汉良的遭遇,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折射出城市发展与个人权益的冲突。 曾经的合法,为何成了如今的“违建”? 政策的调整,是否应该追溯既往? 温汉良的故事,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个人权益? 城市发展需要土地,需要空间,但不能以牺牲个人合法权益为代价。 温汉良的遭遇,提醒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和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式的简单粗暴。 如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法无禁止即可为”,温汉良当初建房合法合规,如今却被认定为“违建”,这无疑损害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方式,才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部门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更应该做到依法行政,审慎用权。 温汉良的房屋被强拆,暴露出某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简单粗暴、不尊重程序正义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法治,规范行政执法。 温汉良的广州梦,在2020年冬天破灭了。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警示:城市发展,不能只顾高楼大厦,更要关注那些为城市发展付出过的普通人。 只有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广州梦”不再是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