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年逾古稀的左宗棠,这位曾力挽狂澜,将大清版图重新拓展到新疆的功勋卓著的重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遗愿。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沉默良久,翻阅过左宗棠临终前的奏折后,脸上神色复杂,最终下旨:“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究竟是什么样的遗愿,让慈禧这位权倾朝野的女皇,如此郑重其事?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信息来源: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左宗棠逝世及归葬长沙略述》 2017-06-21) 1885年,大清帝国风雨飘摇,74岁的左宗棠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强撑着病体,写下了两份奏折,字字泣血,句句都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两份奏折,也成了他留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最后的礼物。 左宗棠一生戎马倥偬,为大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从平定太平天国到收复新疆,他就像是一座大山,为风雨飘摇的帝国撑起了一片天空。然而,英雄迟暮,晚年的左宗棠却亲眼目睹了帝国的腐朽和衰败,这让他心痛不已。 左宗棠在奏折中提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设立专门的海防机构,加强海防力量;另一个是在台湾设立省份,加强对台湾的管控。这两个建议,看似简单,却字字珠玑,直指帝国的软肋。 长期以来,大清帝国一直奉行“重陆轻海”的国防政策,导致海军力量薄弱,屡屡在与西方列强的交锋中败北。左宗棠深知海防的重要性,他曾亲眼目睹了法国舰队在中法战争中的嚣张气焰,也看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沿海地区的虎视眈眈。他明白,在这个“船坚炮利”的时代,没有强大的海军,就无法真正守护国家的安全。 而台湾,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战略要地,一直是列强觊觎的目标。左宗棠深知台湾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防止其落入外敌之手。 左宗棠的这两个建议,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他希望能够以此来唤醒沉睡的帝国,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找到一条出路。 慈禧太后在看到左宗棠的奏折后,也不免为之动容。她深知左宗棠的忠心耿耿,也明白他提出的建议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然而,此时的清政府早已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不断,慈禧太后也无力回天。 最终,慈禧太后还是下令设立了台湾省,并加强了海防力量,但这更像是对一位功勋卓著的老臣最后的致敬,而不是真正想要改变帝国命运的决心。 左宗棠的遗愿最终还是实现了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让他感到欣慰。因为他明白,这些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帝国面临的危机。他更像是一个预言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敲响了丧钟。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政治理念冲突,也折射出晚清王朝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而左宗棠则更加注重“内圣外王”,他认为,只有保持中华文化的根基,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大。 两人的理念之争,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碰撞,也反映了晚清王朝在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时的迷茫和彷徨。 左宗棠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没能亲眼看到自己遗愿的全面实施,也没能看到帝国的复兴。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就像是一颗流星,在黑暗的夜空中划过一道耀眼的光芒,最终却还是消逝在了无边的黑暗中。 左宗棠的故事,是晚清历史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王朝的衰败和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期盼。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