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卫的儿子回国祭拜。竟然在中山陵附近发现父母的跪像,在即将告别的那一刻,汪文悌含泪说出一句话...... 主要信源:(人民协政网:汪精卫的“绝命诗”被改2016.03.17 ) 南京中山陵,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总有几道身影驻足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 那里两尊跪像静默无语。 任凭岁月侵蚀,却无法磨灭其背后的故事。 他们是汪精卫和陈璧君。 曾经的革命伉俪,却背负汉奸的骂名,长跪于此。 2005年一位老人也来到这里。 他叫汪文悌,是汪精卫最小的儿子。 面对父母的跪像,他心中五味杂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留下的只有冰冷的审判。 时间回到1905年。 那时的汪精卫,还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他出身书香门第。 心中怀着救亡图存的理想。 在日本他遇到孙中山时,被其革命思想深深吸引。 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刺杀摄政王载沣,是汪精卫革命生涯的巅峰之作。 尽管行动失败了。 但他“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句却传遍大江南北。 也因此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辛亥革命后,汪精卫追随孙中山。 在国民党内声名鹊起。 然而权力的滋味,却像一杯毒酒。 慢慢腐蚀了汪精卫的灵魂。 孙中山逝世后,他与蒋介石的权力斗争日益白热化。 会议上的争吵,决策上的分歧。 都让他心中的不满逐渐膨胀。 1930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碎中国的和平梦。 面对内忧外患,汪精卫的内心开始动摇。 他看到日本的强大,也看到中国的羸弱。 或许,妥协才能换取生存的空间? 妻子陈璧君的劝说,更加剧汪精卫内心的挣扎。 他选择了屈服,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1938年汪精卫发表“艳电”,公开投靠日本。 建立汪伪政权,彻底沦为民族罪人。 历史也没有给他后悔的机会。 他们的名字与“汉奸”二字紧紧相连。 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他们的后代。 汪文悌的一生,都在努力摆脱“汉奸之子”的阴影。 他热爱祖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汪文悌深知铭记历史是为了警示,而不是为延续仇恨。 历史是一面镜子。 照得见人性的复杂也照得见民族的苦难。 它提醒我们,权力面前理想和信念弥足珍贵。 面对抉择我们都要慎之又慎,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