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上海笔记:一些片段(上) 梁东方 河边坐 河边的原始风貌地带,除了已经明确是公

上海笔记:一些片段(上) 梁东方 河边坐 河边的原始风貌地带,除了已经明确是公园绿地的,据说还都算是新江湾城的城市开发储备用地,这一片法国学校就是在原来的江边原始风景的地方建设起来的。 也许是因为还没有进行环境收尾,河边没有了高大植被,黑泥裸露着在阳光下皲裂,白露时节依然强烈的阳光下,人是一分钟也待不住的。而旁边没有开发的树木蓊郁婆娑的地方,就算是有如此强烈的阳光,也是舒适的。 基本保持原始风貌的新江湾城的河边树下,有人唱歌,有人游泳,有人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椅子上面对河水,静静地度着时光。 搬把椅子坐对河水的,不仅有中老年,也有不少年轻人。他们或者一个人,或者是三三两两地坐在那里,刷刷手机,聊聊天,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了以如此安静的态度在周六的上午,面对河水、面对世界、面对自我,这是不是可以说是新江湾城的气质,甚至是上海的气质?要知道将这样往往属于大学校园里的氛围感引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通常是很难达成的。当然,这周围也的确是有好几所大学。   狗为媒 在除了江中的崇明等岛屿之外,在上海真正能让普通人走到长江边的地方,其实不是很多。这样的背景之下,宝山的这不长的一段人们可以自由行走的江岸就变得极其珍贵。 夜晚的江滨,牵着狗的人,大致上会到同一片草地上来散步。 狗和狗相见,互相之间总是很热闹,闻闻嗅嗅,追逐跳跃,逼得被忘我状态的狗牵着的人和人之间,也只能开口说话。 开口说话一般都围绕着狗,目光也不离开狗,互相反而不怎么看。熟客互相都能叫出对方的狗的名字,尽管大多数是不知道狗的主人的名字的,而且大家的话题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围绕着狗进行,不涉其余。但这已经是一座大城市里陌生人之间说话最多的时候了。狗化解了陌生人之间看不见的墙,不知道这是不是人们养狗的一个潜在原因。 骑大车子的人 在郊区骑车,发现骑车的人已经很少,像我这样骑共享单车跑很远的当然也不多见,有也大多骑的是电动车,是变速车。 但偶尔还是能看见一些骑着过去的大二八自行车的人,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骑车去下地的人或者是用车子驮着东西奔波着生活的人。他们的车子好像是从那年过去的年代里一直骑过来的,骑到自己老了也不舍得换,换了也不习惯,也就一直骑着。大车子的能带东西的优点,是其他车子比不了的。大车子轱辘大,蹬一下跑老远,在没有什么坡地的平原上,跑起来也不比变速车差不多少,价格可是差太多了。大车子是用习惯了的,是实用的,是物美价廉的,至少骑在郊区的乡村之间也是不会被小瞧的。 以前以为像上海这样有南京路、陆家嘴等等发达景观的全国最为高大上的地方,这样朴素的骑大车子的现象应该是不存在了。这显然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相反的事实再次矫正了头脑中一种不由自主的想当然,想当然地把高大上和朴素自然的生活对立起来。真正高大上的生活,一定具有朴素自然不做作的根基。   南方的雨 南方的雨,有时候说来就来,可来了一下也就又走了。难怪很多人习惯不论什么天气都拿着伞出门。 南方的雨,有时候一下就是一整天,从早下到晚,夜里也完全没有要停下来的迹象。城市的雨,在窗外的楼群中迷蒙地下,持续地下,让人常常隔着窗户,久久地陷于思绪之中。 南方多水还多雨,北方干旱还少雨,天之道也很有点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意思。换个角度想,南方的多水正是多雨造成的,北方的干旱也是少雨形成的。顺序颠倒过来,看到自然逻辑的顺序,就自然而然了。 据说以后好几天时间将是这样昼夜都下雨的状态。这和下雨之前昼夜都是高温的日子一样,都让人没有办法,只能顺应。最好的态度就是不管什么天气,该干嘛还干嘛,不受影响就好。 说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影响之一就是下雨天不能户外远行了,尤其是骑车远行,哪怕正在进行中,也只能是提前结束。下雨天还是要做室内活动吧,这对短期居住的旅行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损失。雨让旅行者尽量多走多看的运筹学不得不戛然而止,而这种戛然而止本身也依旧是异地的一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