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齐白石的弟子李苦禅了解到共产党缺少经费,他一口气画了100个扇面,筹集到2000块银圆,全部上交给了党组织。
北平的空气中充满着沉闷与压抑。
1939年,日军占领了这座古老的城市,街头的民众忧心忡忡,抗日的气氛在每个角落隐隐蔓延。
一个问题横亘在每个人心头:在这艰难的时刻,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对于中国著名的画家李苦禅来说,答案显然不只是笔墨丹青。
李苦禅的家不仅是一个安静的画室,还是一个秘密的抗日联络点。
他不但在艺术上有极高造诣,心中也燃烧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抗日战争期间,他一直密切支持着共产党。就在1939年,他接到了党组织的一项紧急需求——筹集活动经费。
这一消息让李苦禅顿时陷入了思考,他知道经费对抗日行动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及时筹集资金,许多抗日行动将面临瘫痪。
此时的北平,形势险恶,日伪特务遍布街巷,监视着一切可疑动向。
地下党的经费极为紧张,李苦禅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不能袖手旁观。虽然家境窘迫,时常入不敷出,但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日斗争尽一份力。
于是,他想到了用自己的画作筹集经费的办法。他清楚地知道,画画是他最熟悉的工具,而在此时此刻,它也可以成为他帮助国家的武器。
李苦禅走到画案前,决定画100个扇面,每个扇面都将作为党组织的“筹款工具”。
连续三天三夜,李苦禅几乎没有合眼。他一口气完成了100个扇面,每一笔每一画,都寄托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
这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一种精神的传达,他希望通过这些扇面为党组织筹集到急需的2000块银圆。
完成画作后,李苦禅迅速联系了几位信得过的画商,秘密卖出了所有的扇面。很快,他凑齐了2000块银圆,并通过地下渠道将这些钱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李苦禅这份爱国情怀,并非凭空而来。
早在1917年,他来到北平拜师齐白石。齐白石不仅是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更是一个坚韧的民族英雄。他曾对李苦禅说过:“国家有难时,画家也不能做旁观者。”
齐白石本人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倡导变法,更在内心中融入了对国家的赤诚。他的精神影响了李苦禅,也使李苦禅在后来面对民族危亡时,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师徒之间的情谊不止体现在艺术上,还在于他们共同的抗争精神。
李苦禅不仅继承了齐白石的大写意风格,还学会了齐白石那种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可以说,齐白石的教诲在无形中塑造了李苦禅的爱国信念。
这些钱的筹集并非毫无风险,日本宪兵队对任何支持共产党和抗日力量的人都虎视眈眈。
李苦禅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盯上,尤其是他这次为党组织筹集经费的行动,稍有不慎,便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但李苦禅从未退缩。就在一年多前,他曾因帮助抗日志士袁祥峰脱离险境,差点被日军抓捕。
在家中被日军围困时,李苦禅与敌人周旋,硬是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打退了几名日军。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捕入狱,受尽酷刑。
无论日军如何威逼利诱,李苦禅始终没有透露任何关于地下党组织的秘密。
出狱后,李苦禅继续以艺术家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抗日活动。每一幅画作背后,藏着他对国家的无尽忠诚。即使不能亲赴战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与敌人战斗。
除了捐款筹集经费,李苦禅还用画作揭露汉奸的丑恶行径。
在一幅讽刺画《大官风顺图》中,他通过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汉奸的丑态,并在画上题道:“有乳为母金为爷,奴颜婢腿三世节。”
这些画作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成为抗日宣传的有力工具。
李苦禅的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这些充满情感的作品,他呼吁民众觉醒,鼓励他们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
齐白石和李苦禅的师徒情谊,在战争年代,成了中国艺术家们共同的精神财富。齐白石曾说:“不变法,我六十将湮没无闻。”
这句话不仅是对艺术的反思,也蕴含了对时代变革的深刻理解。
李苦禅则用行动证明,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手段,更是一种有力的社会武器。他不仅继承了齐白石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还将这种精神延伸到抗日斗争中。
这次筹集经费的行动,正是李苦禅在危难之际,对国家的一次“变法”。他用自己的方式,将艺术和抗争紧密结合,用画笔为抗日斗争贡献力量。
那些扇面不仅代表了艺术的高度,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斗志。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李苦禅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那个悬在每个人心头的问题: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他的回答是,哪怕是画家,也要为国家尽心尽力,用艺术支援抗争,用灵魂点燃希望。
这,就是李苦禅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