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5岁的关露躺在病床上,中央派人给她宣读一份平反文件:“关露的历史已查清,不存在汉奸问题!”听完,她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关露,曾是那个时代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一位曾在上海滩名噪一时的才女,也是一名身陷险境的红色特工。她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为什么她的一生被误解如此之深,甚至到了晚年才得以平反?
这一切,还要从她的过去说起。
关露原名胡寿楣,早年凭借出众的才华迅速崭露头角。
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还是一位极具天赋的翻译家。她翻译了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并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与张爱玲、丁玲并称为上海滩的三大才女。
她创作的《春天里》更是风靡一时,令人记忆犹新。
毫无疑问,如果她没有投身革命,她的文艺成就足以让她成为那个时代最闪亮的文化人物之一。
然而,关露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比文艺创作更为危险的路。
1938年,关露加入中共情报工作。
她的任务是打入敌人的核心,获取日伪政权的情报,为抗战提供关键的信息。
她在日伪特务机关的刀尖上跳舞,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传递日军的重要作战计划。
这其中最为危险的,就是她与汪伪政权的接触。
在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关露成功打入汪伪政府的特务总部,与大汉奸李士群保持密切的联系。李士群曾是中共党员,后来背叛投敌,成为汪伪政权特务系统的头目。
关露通过与李士群周旋,成功获取了大量日伪的机密情报。
但与此同时,她的公开身份也让她饱受非议。
表面上,她与汪伪特务机关的接触让很多人怀疑她的忠诚,甚至有人认为她是叛徒。这一切,为她日后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1943年,关露被迫出席了日本举办的“大东亚文学者大会”。这是日本为了宣传其侵略政策而组织的一场文化盛会,目的是通过邀请各国作家来证明其“文化统治”的合法性。
关露虽被迫出席,但她并没有为日本侵略辩护,而是以“中日妇女文化交流”为主题,试图避开敏感话题。
然而,参与这一大会的事实,使她在外界看来更像是“汉奸”身份的铁证。
战争结束后,关露的这些经历成了她人生中最沉重的负担。
她冒着生命危险所进行的情报工作,因为无法公开,反而成了她被误解的根源。人们只看到她与汪伪政权的来往,却不知她为革命付出的巨大代价。
抗战胜利后,关露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回归文艺创作,但命运并未善待她。
1955年,因与潘汉年案的牵连,她第一次被捕入狱,背负上了“汉奸”罪名。
尽管她并未真正叛国投敌,但她的过去成了别人攻击她的把柄。这场灾难让她的文艺事业被彻底中断。
她被释放后,仍然生活在怀疑和孤立中。更残酷的是,1967年,文革的浪潮再次将她推向了牢狱。长达八年的牢狱生活,让她的精神和身体都遭受了极大的摧残。
这期间,她被剥夺了与外界的联系,甚至失去了朋友和家人的信任。在那个极端的时代,谁会相信一个曾与汉奸共事的女人呢?
直到1975年,关露才重获自由。
这个曾在上海滩风光无限的才女,早已身心俱疲。她的身体被牢狱折磨得虚弱不堪,甚至患上了轻度精神分裂症。尽管身体逐渐恢复,但内心的创伤却难以愈合。
幸运的是,随着潘汉年冤案的平反,关露的历史也逐渐被查清。
1982年,中央终于派人给关露宣读了一份平反文件:“关露的历史已查清,不存在汉奸问题!”
当她躺在病床上,听到这一句迟来的公正话语时,她那已经满是皱纹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一刻,她等了太久。多少年的冤屈,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解脱。
关露的笑意让人感慨,她为国家奉献了一生,却在晚年才得到平反。这样的英雄,是否值得我们记住?
她不仅是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更是那个动荡年代无数知识分子的缩影。
在关露的一生中,她经历了辉煌,也承受了不公。然而,她始终没有放弃对革命的忠诚。她的才华,她的坚韧,都值得后人铭记。
她的平反虽然迟到了,但她的历史不会被遗忘。这个曾在敌营中斗智斗勇的红色女特工,终于迎来了她应有的尊重。
关露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不会永远埋没真相,而真正的英雄,终将被正名。
(信息来源:人民网 2021-07-22 《关露:忍辱入狼穴 义胆何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