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累死的是谋士呢?
198年,曹操问郭嘉:刘备来投奔我,该如何处置他?嘉说:他不会居于人下,留着就是祸患!曹操问:杀了?嘉说:“不能杀!他好名声在外,杀了他,以后谁还敢来啊?曹操急了:你说咋办嘛!
198年,刘备来投奔曹操,一场权谋与阴谋的角逐在许都城中上演。当时曹操已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方霸主,而刘备不过是一个落魄的流亡者。然而,曹操对这位不速之客却十分好奇,他知道刘备虽然处境不佳,但其为人仁义,声望不俗。更重要的是,刘备麾下还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究竟该如何处置刘备,曹操一时拿不定主意。
曹操来到书房,召来他的首席谋士郭嘉。郭嘉不过三十出头,却已经是曹营赫赫有名的军师。当初郭嘉弃袁绍而归曹操,曹操对他十分器重。如今面对刘备投奔一事,曹操自然要听听这位心腹的意见。
"奉孝,你怎么看刘备?"曹操开门见山地问道。郭嘉沉吟片刻,娓娓道来:"主公,依我看,此人不可轻视。他虽然暂时落魄,但骨子里不是甘居人下的人。留着他,迟早是个祸患。"
曹操听罢,眉头一皱:"既如此,要不要杀了他?"郭嘉连忙摇头:"不可,主公。刘备在世人眼中可是个仁义之士,若贸然杀了他,恐怕会落个不仁不义的骂名。以后谁还敢来投奔主公呢?"
曹操闻言,顿觉进退两难,一时间陷入了沉思。半晌,他用手指轻轻叩着桌案,语气颇为焦虑:"既不能杀,但留着又是祸害,你倒是说说,这可如何是好?"
郭嘉神色一凛,压低声音说道:"主公,臣有一计,不如将刘备'软禁'起来。表面上给他一个闲职,实则暗中控制,限制他的行动。如此一来,既可利用他的名声,又能防止他生事。至于他麾下的猛将,更是可为我军所用。主公以德服人,何愁他们不归顺?"
曹操听完郭嘉的分析,连连点头,眼前似乎豁然开朗。然而转念一想,又有些将信将疑:"此计固然妙,但那刘备看似忠厚老实,骨子里却颇有些城府。真的能管住他吗?"曹操的话中夹杂着对刘备的一丝欣赏,更多的则是疑虑。
郭嘉见状,语气坚定地说:"主公,臣以为刘备此时远来投奔,必然是孤立无援,万不得已。他在我军眼皮底下,又能掀起什么风浪?再者,以主公之明,难道还防不住一个刘备?"这番话说得曹操心中略安,对郭嘉的建议也渐渐有了倾向。
就这样,在郭嘉的谋划下,刘备得以暂时在曹营落脚。表面上曹操礼遇有加,暗地里却对他严加防范。刘备虽不得志,却也只能按兵束甲,忍辱负重。而关羽、张飞等一干猛将,也被曹操笼络,为其所用。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仅仅一年之后,一场变故突生。
刘备的反叛,让曹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本欲乘胜追击,一举铲除隐患,却又担心趁火打劫的袁绍会从背后捅刀。曹操心中犹豫不决,众将领各执一词,议论纷纷。
这时,郭嘉挺身而出,语出惊人:"主公,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但他优柔寡断,性格多疑,恐怕还在那里犹豫呢。我们要抢占先机,速战速决,先拿下刘备,再回头收拾袁绍不迟!"
曹操对郭嘉的建议将信将疑,但转念一想,这位军师向来有先见之明。那一次自己在陈地败于张绣,又受袁绍讥讽,几欲自暴自弃。是郭嘉极力开解,以"十胜十败"激励自己,才让自己重新振作。想到此,曹操心中一横,当即下令:"既如此,就依奉孝之言,速战速决!"
于是曹操暂且按兵不动,佯装撤退。一面派出奇兵,从侧面包抄刘备。刘备猝不及防,败下阵来,连妻儿都被曹操俘虏。关羽也因此被迫降曹。一时之间,刘备势力几乎覆灭。而袁绍那里,仍旧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局势似乎对曹操十分有利,但没过多久,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原来,吴国孙策早就对曹操虎视眈眈,如今更是放出话来,要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曹操腹背受敌,自顾不暇,许昌空虚,根本无力抵挡。
曹营将领人心惶惶,不少人已经开始摇摆不定,对曹操的前途产生怀疑。危急关头,郭嘉却一脸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对曹操说:"主公勿虑,孙策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他刚刚吞并江东,杀了不少英雄豪杰。这些人的亲友必然对他怀恨在心,伺机报仇。孙策看似强大,实则树敌众多,早晚要死于非命!"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孙策便死于刺杀,凶手正是一名被他杀害的将领的门客。曹操闻讯大喜,感叹郭嘉高瞻远瞩,简直神机妙算。
自此之后,曹操对郭嘉愈发信任和依赖。建安七年,曹操准备远征乌桓,斩草除根。手下将领却担心刘备会趁虚而入,偷袭许都。众人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郭嘉闻言,却是哈哈大笑:"诸位请听我一言。袁氏旧部根深蒂固,若让他们坐大,日后必成大患。至于刘备,虽然投靠了刘表,但刘表自知无法驾驭,必然防范甚严,不会让他兴风作浪。我看主公不妨放心远征!"
曹操采纳郭嘉之言,挥军北上。一路上郭嘉出谋划策,使曹操所向披靡,斩获颇丰。然而,频繁的征战和恶劣的环境,却让年仅37岁的郭嘉积劳成疾,最终英年早逝。
曹操伤心欲绝,追念郭嘉的先见之明和忠心耿耿。后来,当赤壁惨败,曹操感叹道:"恨不能使奉孝复生也!"由此可见其对郭嘉的信任和依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