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7年6月22日,钟南山父亲著名儿科医学专家钟世藩因病去世,他叮嘱儿女们:“

1987年6月22日,钟南山父亲著名儿科医学专家钟世藩因病去世,他叮嘱儿女们:“一切从简,把自己的骨灰和妻子的混在一起,撒入大海中……”

1935年,医院领导将他调往南京中央医院任职,这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南京的日子,钟世藩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廖月琴。 廖月琴是鼓浪屿上颇有声望的名门之后,从小在溺爱中长大,却心地善良,偶然在医院结识了钟世藩。两人一个寒门子弟,一个名门闺秀,原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却不知不觉地被彼此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们的感情起初遭到了廖家人的反对。但是,钟世藩对廖月琴专一深沉的爱和决心感动了廖家人。最终,这一对有情人冲破了门第阻隔,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36年10月,廖月琴在南京中央医院产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钟世藩为孩子取名"钟南山",寓意他将来能像高山一样,胸怀壮阔,德才兼备。谁能想到,这个名字日后竟成为了亿万国人敬仰的抗疫英雄。 钟南山尚在襁褓中,钟世藩和廖月琴就常常给他讲述做人的道理。"南山,你要胸怀博大,心存善念,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朴素的话语,宛如一颗颗种子,悄悄地播撒在钟南山幼小的心田。 1975年正式退休后,钟世藩也没有停下他的脚步。 然而,长期的工作和病痛已经让钟世藩的身体大不如前,尤其是他的眼睛,常常会感到酸痛难忍。但钟世藩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咬紧牙关,常常忍着剧痛,在案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功成名就,本该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命运似乎格外爱和钟世藩开玩笑。1987年,已经86岁高龄的钟世藩病倒了。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把儿女们叫到了身边。 "我走了以后,葬礼从简,不要铺张浪费。"钟世藩虚弱地说,"另外,我想和你们母亲合葬,把我们的骨灰撒到大海里,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钟世藩的病情日渐加重,尿毒症、肺炎、胸腔积液,接二连三地折磨着他本就羸弱的身躯。即便是这样,他仍然惦记着医院的工作,嘴里还念叨着哪个病人的病情怎么样了,要尽快调整治疗方案。 1987年6月22日,钟世藩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子女们没有为他大办葬礼,而是遵从他的遗愿,将他和廖月琴的骨灰撒入了厦门的大海。 钟世藩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钟南山的心中。自幼时起,钟南山就常常听父亲讲述行医的心得,见证他恪尽职守、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潜移默化中,他继承了父亲"医者仁心"的信条,树立起了高尚的职业操守。 多年后,当钟南山作为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人们见到的是一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耄耋老人。但在所有人看来,他依旧是那个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依旧是那个继承父亲遗志、誓要造福苍生的仁医。 钟世藩的一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传奇。他出身寒微,但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逆境中闯出了一片天地。他把毕生都献给了医学事业,却从未要求过任何回报。他和妻子相濡以沫、恩爱一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誓言。 但钟世藩最大的功绩,或许就是为新中国培养了钟南山这样的医学英才。作为父亲,他用言传身教引导儿子成长成才;而作为医者,他以身作则,让"钟氏医风"代代相传,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 2021年12月3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隆重举行了钟世藩铜像揭幕仪式。这一庄严而意义非凡的仪式,吸引了众多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加,共同缅怀和纪念这位为中国医疗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医学泰斗。 钟世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一生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他在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他的医德高尚,学识渊博,深受同事和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被誉为“白衣天使的楷模”。 在揭幕仪式上,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领导发表了深情的致辞,回顾了钟世藩教授的光辉生平和卓越贡献。他表示,钟教授的奉献精神和仁爱之心,将永远激励着医院的全体员工,不断提升医疗水平,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随后,钟世藩教授的家属代表也上台讲话。他们对医院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钟教授的精神能够继续传承,鼓舞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坚守初心,救死扶伤。 当红绸缓缓揭开,钟世藩教授的铜像展现在众人眼前。他的雕像栩栩如生,目光温和坚定,仿佛依然站在手术台前,为患者倾尽全力。这一刻,全场肃然起敬,掌声经久不息。 许多前来参加仪式的医护人员表示,钟教授是他们心中的榜样和动力源泉。他的专业精神和高尚品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疗工作者奋发向上。他们纷纷立下誓言,将以钟教授为楷模,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